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9年第8期
编号:11768242
多胎妊娠512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8期
     近年由于促排卵药物的应用,多胎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多胎的母婴并发症增多,早产儿发生率及围产儿低出生体重、死亡率的增加,以及种种并发症的增加(如呼吸窘迫综合征、脑瘫、发育迟缓等),严重影响了围产儿的生存质量。故应给予足够重视,现将我院近l0年多胎512例的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1998年1月至2008年l月分娩总数例37569,多胎妊娠512例,发生率1.36%,其中双胎妊娠507例,3胎妊娠4例,4胎妊娠1例。多胎妊娠年龄21~36岁,平均(24±3.68)岁。初产妇411例,占80.27%,经产妇90例占17.58%,流产史11例,占2.15%。

    2 结果

    2.1 妊娠周数 孕25~40周,平均(35±3.12)周;<28周4例(0.78%),≥28周11例(2.15%),≥30周39例(7.62%),≥34周157例(30.66%),≥37周301例(58.79%)。
, 百拇医药
    2.2 妊娠并发症 出现并发症共356例,发生率69.53%,主要并发症依次是胎儿窘迫或窒息239例(46.68%)、早产186例(41.21%)、胎膜早破98例(19.14%)、胎儿发育迟缓83例(16.2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79例(15.43%)、产后出血43(8.40%)和胎儿畸形30例(5.86%)。对比近10年单胎妊娠37057例,早产2312例(6.24%)。

    2.3 分娩方式 剖宫产303例(59.18%),经阴道产钳或胎头吸引助产阴道分娩66例(12.89%),顺产143(27.93%)。

    2.4 围产儿情况 出生1030个。性别:男胎539个,占52.33%,女胎491个,占47.67%;胎重:836~3126 g,平均2239 g,低体重279个,占54.49%。围产儿死亡126例(12.23%),死胎47(4.56%)例,新生儿死亡31例(3.01%)。对比近10年单胎妊娠围产儿死亡313例(0.846%)。
, 百拇医药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促排卵药物及辅助生育技术的应用,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在发达国家迅速增长。据报道美国1997年1年分娩的双胎比1981年增长52.0%,3胎及3胎以上的增长率是40.4%,而单胎的增长率仅是6.0%[1]。国内近年各地有关多胎妊娠的报道显示其发生率在0.67%~1.59%之间,大多在1.10%以下[2-4]。

    多胎妊娠属高危妊娠,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高[5]。目前已知,双胎妊娠总体的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众所周知,早产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由于双胎早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胎,因而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双胎围产儿死亡率也显著高于单胎。有报道多胎妊娠中死胎约占多胎围产儿死亡数的50%以上,早产、低体重儿均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且认为剖官产并不能降低这些围产儿的死亡率,故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应从减少孕期并发症、减少早产做起[2]。故多胎妊娠须早诊断,早预防,以期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具体措施有①加强对孕妇及家属的宣教,孕期一定要保证母、婴的营养需要。除合理的膳食外,尚应常规补充铁剂、钙剂、叶酸、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②双胎的流产、早产最危险时期是26~32周。因此孕妇在此期间应多卧床休息,左侧卧位可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液灌注和减少宫颈所受的压力;③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一旦发现并发症早诊断早治疗;④定期行B超检查监测2个胎儿体质量的增长速度是否悬殊,悬殊越大围产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越高。
, 百拇医药
    多胎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仍有部分分歧,主要是剖腹产指征把握的争议。国内外有一些条件好的医院认为多胎妊娠胎儿相对较小而不能承受正常产力和阴道手术产的损伤,新生儿窒息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而主张放宽剖腹产指征。 但也有人认为,双胎妊娠胎儿小,很少引起头盆不称,多数可经阴道分娩。笔者认为,多胎妊娠行剖腹产的指征是:①胎儿之一为臀位或横位,两胎儿体质量均在3000 g左右;②双头或双臀先露且未入盆;③骨盆及软产道异常;④宫缩乏力;⑤合并重度妊高征尤其先兆子痛;⑥并发胎膜早破、引产失败甚至羊膜腔内感染;⑦早产估计胎重≥1500 g 胎龄≥33周;⑧胎儿宫内窘迫;⑨高龄初产,珍贵儿;⑩合并内、外科疾病,不能经阴道分娩者。否则应经阴道试产,必要时会阴侧切、产钳及胎吸助产。

    参 考 文 献

    [1] Cunningham G,Cant N,Levcno K,et al.Williams Obstetrics.21 Sted.New York:Mc GRAW-HILL,2001:766.

    [2] 上海市多胎妊娠调查协作组.10年多胎妊娠的变化.上海医学,2004,27(3):147-149.

    [3] 张靖霄.8年多胎妊娠的变化.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9):1376-1377.

    [4] 史爱丽.多胎妊娠156例临床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79-80.

    [5] 姚丽毕,季树蒙,孙关珍.双胎308例临床分析.现代妇产科进展,2001,10(1):71-72., 百拇医药(柳 岚 林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