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92
编号:13567646
“灸疮”考辩(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5日 《世界中医药》 20192
     2.3.3 施灸量足为化脓灸得效必备条件 古人用艾灸治疗顽症大疾时多强调灸熟、灸透,认为达到化脓程度,才能提高疗效并治愈疾病[27]。《小品方》“灸法要穴”记载“灸不三分,是谓徒痖……减此为不覆孔穴上,不中经脉,火气则不能远达”[28]。《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亦明确提到“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25],首要说明灸量积累于灸效之重要性[29]。医籍所载施灸数壮、百壮以致千壮之说,即强调造成灸疮的首次施灸刺激量不仅要达到标准,而且在灸疮造成之后还须反复加强灸量,以免效果减退[6]。

    3 灸疮坏证考辩

    隋唐时因药物资源的匮乏,灸法成为民间的首选疗法,当时医家认为灸法无有禁忌凡人皆可施,“其灸则凡人便施……但遂病所在便灸之”(《小品方》)[28],或务论取穴“随痛而灸”几十上百壮灸,强调灸必成疮才能奏效[30]。“灸法不问虚实寒热,悉令灸之”(《针灸问对》)[31],是导致灸法应用靡滥坏证滋生的主要原因,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论述[32]。

    3.1 灸疮坏证病症分类考

    3.1.1 感染疼痛 由于古代缺乏消毒概念及条件,加上缺少有效的抗炎措施,灸疮化脓易发生疼痛感染等坏证。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610年)卷35“伤疮病诸侯”记载灸疮急肿痛、久不瘥、发洪(出血)等坏证皆因感染所致[33]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