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710
编号:13613419
陆懋修重订戴天章《广瘟疫论》探微(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5月15日 《世界中医药》 201710
     清乾隆、道光时期的医家章楠认为“《广瘟疫论》,亦未辨别尽善也”,指出其“辨析虽较又可为详,但亦未将风温、暑湿、春温等分清,而概称为时行瘟疫”,而且附方九味羌活汤治疗温病“杂而不精,每见世俗混用,致害者多矣”[11-12]。可见戴氏《广瘟疫论》的影响之大及其弊病被后世多位医家所共识[11-14]。但陆氏的整理客观上却背离了“存其本来面目”与“清两君作书之旨”的愿景,实为借题发挥自己统温热于伤寒的温病学术观点。何廉臣评“见其论温热症甚精,论温热病中种种发现之症,尤极明晰,洵当今最实用之书”[2]。现代温病学家王灿晖教授认为前人的这些看法因特定历史地域因素而具有一定局限性与片面性:吴又可将温病一概视为烈性传染病而与温疫混谈不符合临床实际;陆懋修将传染流行与否作为区别温病与温疫的绝对依据亦不恰当[15]。

    3 讨论

    总体上看,《广温热论》在保持了《广瘟疫论》朴实文风的基础上,更显文脉顺畅,重心突出,反映了陆氏的语言文字功底在戴天章之上。虽然陆氏主观径改行为未免以己见强加于人[16],但不可否认通过陆氏的重订,使《广温热论》流传于世,以及启发后世医家何廉臣著述《重订广温热论》。
, 百拇医药
    然而,陆氏的重订也不无瑕疵。从文献整理角度看,在重订中出现删去按语与校注的情况,以及在整理他人著作时依据自己的观点径改其中字句并附加己意的行为值得商榷[7]。从内容上看,后世医家如精研伤寒的清末邴氏味清认为《广温热论》“惜多采后人夹杂之方”,“不出羌活汤、败毒散之范围”,“将经方辛凉之法弃而不用”,称陆氏“殆亦趋时太甚耳”;何廉臣称“北山此书,虽经陆氏删定,而终不能惬心贵当者,九芝先生自认之”[2]。

    虽然陆氏重订戴氏《广瘟疫论》为《广温热论》,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和主观径改行为,但他以“不得中行与之,必也狂狷乎”的儒士风骨,来力矫时医不良风气,并精研文本,发前人之未发,显示了晚清儒医的治学风貌,同时为促进温病、温疫、瘟疫的深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洪欣.温病大成(第一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2-212,934-990.
, 百拇医药
    [2]戴天章,何廉臣,张家玮.重订广温热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

    [3]刘祖贻,刘芳.温病源流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61.

    [4]王晓伟,龚胜生.清代江南地区疫灾地理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30(3):18-30,103.

    [5]武冰.寒温统一论学术源流考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6]杨进.温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6-235.

    [7]清·陆懋修,王璟.陆懋修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0-131.

    [8]张立平.浅谈陆懋修医学思想的学术渊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23-24,46.
, http://www.100md.com
    [9]李成文,张治成.伤寒学派医案(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362-363.

    [10]何任.试论陆九芝的温病学术思想[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5):19-20.

    [11]清·章楠.医门棒喝[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凡例九.

    [12]陈凤芝,苏颖.戴天章《广瘟疫论》治疗瘟疫方剂与药物的统计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1-2.

    [13]張建伟.戴天章《广瘟疫论》的学术思想探究[J].福建中医药,2015,44(2):53-54.

    [14]鲁玉辉.《广温疫论》版本源流考证及学术价值[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3(6):63-64.

    [15]王灿晖.王灿晖温病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24.

    [16]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老课本系列:全国中医学院二版教材重刊-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57-159., http://www.100md.com(付鹏 杨东方 庄文元)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