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亚太传统医药》》 > 2008年第9期
编号:1175310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
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1日 《亚太传统医药》 2008年第9期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加味半夏泻心汤,观察两组病例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7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9-0044-01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膜炎性病变,可局限为胃的一部分(常见于胃窦部或胃体),也可弥漫累及整个胃部。本病临床常见,属多发病,病程迁延,可表现为进餐后上腹饱胀不适,无规律性上腹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少数病例伴典型恶性贫血时,可出现舌乳头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如四肢感觉异常,特别在两足,少部分可发展为胃癌。慢性胃炎中医属于胃脘病,有寒、热、虚、实之辨。本文将慢性胃炎100例行胃镜和胃膜活体组织检查确诊,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情况分析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将2003年10月~2007年10月间来本院门诊经胃镜或胃膜活检确诊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就诊编码奇偶数分别为对照组、治疗组各50例。治疗组中男性为36例,女性为14例,年龄15~65岁,病程1~31年,幽门螺杆菌感染40例;对照组50例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15~65岁,病程1~28年,幽门螺杆菌感染42例。两组病历中有长期烟酒及服药品者31例,胆汁反流16例,贫血12例,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上腹部饱胀不适(特别是餐后),无规律性上腹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

    (2)胃镜检查胃窦或胃体黏膜见红白相间、花斑状或苍白散在糜烂,黏液分泌增多,灰白色或黄色渗出物,黏膜充血。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示浅表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正常或减少;
, 百拇医药
    (3)经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

    凡符合上述前两项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避免进食对胃有刺激的食品及药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如烟酒过量、食物过热、过凉、粗糙等;贫血者给予维生素B12500ug肌肉注射,两日1次;腹痛给奥美拉咄20mg,每日1次,硫糖铝片1.0,一日4次,餐前咬碎服;上腹饱胀、嗳气、打嗝者,吗丁啉10mg,一日3次;胆汁返流者给予胆酪胺3.0,一日4次;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给阿莫西林1.0,每日2次;克拉霉素0.5,每日2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加味半夏泻心汤:半夏15g、黄芩12g、干姜9g、人参9g、甘草10g、黄连6g、大枣10枚、云苓15g、白术12g、砂仁6g、竹茹10g、川朴12g、陈皮10g、炒谷芽15g、蒲公英20g、元胡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15天为一疗程。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治疗一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胃镜下胃黏膜恢复正常,且两年内不复发,为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为显效;胃镜下胃黏膜仍有明显炎症,症状无明显好转,为无效。

    两组治疗效果分别为治疗组:临床治愈44例(88%),显效4例(8%),无效2例(4%),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临床治愈26例(52%),显效13例(26%),无效11例(22%),总有效率为78%。两组间比较,经卡方检验χ2=5.83,P<0.05,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从上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症状,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的消化道症状有时与消化性溃疡十分相似,胃癌和胃肠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胆道病的消化道症状与慢性胃炎易相混淆,胃镜检查结合直视下做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慢性胃炎通常按病变部位分胃窦炎和胃体炎。慢性胃窦炎最常见,以胃窦部最明显,平常所指慢性胃炎实际上指此:胃窦部黏膜表面呈红白相间或花斑状改变,黏膜充血,常有白色渗出物附着在黏膜上,黏液分泌增多;组织学检查炎症细胞浸润局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腺体完整。表层上皮细胞间隙增大,提示胃黏膜屏障削弱或损害;90%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少数由于胆汁返流及对胃有刺激的食物、药品、过量烟酒所致;治疗为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制酸、保护损伤胃黏膜、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如过量烟酒、食物过热、过凉、粗糙等,促进胃黏膜病变修复。慢性胃体炎则少见,病变主要累及胃体和胃底,黏膜皱平坦,甚至消失,黏膜层变薄,呈苍白或灰白,可透见黏膜下紫蓝色血管纹,黏液湖缩小或干枯,病变可弥漫,也可分布不均,而使黏膜外观高低不平整,小凹上皮增生呈颗粒状小结节,病变累及黏膜及下层,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壁细胞显著减少,主细胞也逐渐消失。随着腺体的萎缩,炎性细胞、表面上皮细胞也逐渐萎缩失去分泌黏液能力;病因与慢性胃窦炎不同,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如抗壁细胞抗体破坏黏膜细胞,抗内因子影响维生素B吸收,导致恶性贫血;慢性胃体炎无特异治疗,有恶性贫血时,注射维生素B后可获得纠正,戒除烟酒,避免食用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和药品,可服用吗丁啉、多酶片以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孟宪镛.实用消化治疗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203-205.

    (责任编辑:姜付平), 百拇医药(王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