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9年第33期
编号:13438874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第33期
     2.1 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制约了发展前景

    医务社会工作者较早在医疗机构出现,是作为一名非医疗服务人员的身份,通过为病患提供就诊信息、充当病患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病患克服心理恐慌等问题实现自身的专业价值。医疗服务机构期望医务社会工作者成为“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病患的朋友”,能够深度介入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过程,为医疗护理团队提供和患者有关的“近景和远景”,协助病患尽快适应医疗体系,建构医患沟通的渠道,减少来自病患的心理、社会因素对于治疗效果的消极干预,形成有特色、见实效的社会工作服务。但目前医务社会工作既不能满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于社会工作的深层、迫切需求,也不能够回应来自病患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医患双方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下,社会工作者还不能够将维护病患知情同意的权利落到实处,不能够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去监督医疗过程的进行和医疗纠纷的处理,从而保证过程透明、结果公正;其次,当病患处于经济拮据、缺少经济救助急需社会工作者介入时,仅仅依靠社会工作者的呼吁显然不能够解决病患的迫切要求。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难以显现时,其存在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由于卫生保健体系内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和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专业技术性强的特征,以医学思维模式为背景的医务社会工作与以专业社会工作思维为背景的医务社会工作之间的交流融合,尤其是两类服务模式与两类专业人员间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尤为重要[6]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