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9年第32期
编号:13440511
汉代简帛医籍男科阴囊疾病考证(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第32期
     按,“櫜”为从省、咎声之形声字,咎为群纽幽部字。“睪”为见纽幽部字。见群旁纽,幽部迭韵,故二字音近。

    又按,“睪丸”之“睪”字,为借字。“睪”,为会意字,见于《说文·部》:“睪,目视也,从横目,从,令吏将目捕罪人也[8]。”段玉裁据《广韵》改作“司视也”[10]。小篆字形作[8]。此义项古音在喻纽铎部。而“睪丸”之“睪”字,本无其字,音在见纽幽部。而“睾”,不见于《说文》,见于《字汇补·目部》:“睾,阴丸也。”[27]按,“睾”字与“睪”形近,当为“睪”增加笔划“丿”而成。但后来两者的意义又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仅在“睪丸”义上通用。

    是则“睪”是被借用来表示“睪丸”的。“櫜”以为形符,故有橐囊之义,而“睪丸”亦是在阴囊之中,故“櫜”有可能为“睪丸”字之本字,但依据现有材料尚难以证实。

    3 结合医理分析简文中的词义

    3.1 下养(痒)湿、槖下湿而养(痒)

    例①②中的“”“槖”,均当指阴囊。简文中所描述对的内容当为现代医学所谓阴囊湿疹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瘙痒、搔破后有渗液,即“黄汁”。在传世医籍中亦有相关记载,如《诸病源候论》卷四《虚劳病诸候上·虚劳候》:“七伤者……五曰精少、阴下湿。”[23]《虚劳病诸候下·虚劳阴下痒湿候》:“大虚劳损,肾气不足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