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7年第21期
编号:13080884
从《内经》角度探析针刀的理论渊源与作用原理(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第21期
     2.3 经筋病变治疗与针刀治疗点选择的关系

    “以痛为输”是针灸治疗经筋病证的取穴原则,同时也反映了经筋病治疗多选局部穴位的取穴特点。经筋病证临床施治时,多以局部痛点作为进针点,正如《灵枢·卫气失常》指出:“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

    针刀治疗经筋病症时,主要在经筋病变部位处行松解治疗。对挛缩的肌肉、在浅筋膜层被卡压的小血管和神经末梢及挛缩变性的软组织进行松解,既能减轻卡压,又进一步阻断局部无菌性炎症产生的恶性循环[14]。

    痹症是针刀临床的最佳适应证之一,以肩颈腰腿痛等运动系统疾病为主,主要表现为肌肉损伤后出现的痉挛、疼痛适感、运动障碍等。针刀治疗选取进针点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局部穴位。如在治疗属于痹症范畴的坐骨神经痛时,针刀进针多选用环跳穴,环跳穴位于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孔的出口位置。针刀作用于环跳穴,可松解到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等肌肉,也可以触碰到坐骨神经,称之为“神经触激术”,以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15]。上文也提到,神经和肌肉组织均属于经筋的范畴内,这与针刀治疗经筋疾病范畴相似。②压痛点、条索状物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