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077176
衡阳市新农合基金运行现状及改进路径(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辛燕,周良荣,李钢强,谭健
第1页

    参见附件(4098KB,5页)。

     [摘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的状况,直接反应了新农合政策的实施效果,基金运行状况能够反映出政府资金是否有效地保障农民医疗。本文通过对衡阳市新农合基金运行状况的调查,就制度本身、监管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 新农合;基金运行;效率;改进

    [中图分类号] R19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36-03

    我国自2003年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推行过程为解决农村地区的健康和基本保健问题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卫生部、财政部要求,新农合当年基金使用率必须达到85%,结余不能超过15%,累计结余不能超过当年的25%。实际上,全国的新农合基金结余率平均水平一直在15%~20%范围内浮动[1]。新农合基金过度结余,直接影响医疗保险基金作用的充分发挥。本文拟就湖南衡阳新农合基金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基金运行效率探求路径。

    该市自2005年开始开展新农合制度,试点县为耒阳市,制度起步阶段参合人数较少,参合率低于国家和省级水平。2007年新农合制度推广到8个农业县市区,参保率较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2008年市城区也正式推行新农合制度,全面覆盖全市所有农业人口,参合率高于省及国家水平(表1)。截止2010年7月,该市新农合覆盖范围已达98.74%。因此分析2005~2009年新农合医保基金的收支变化及统筹结构,基本可以反映该市新农合运行的状况。

    表1 2005~2009年国家、省、市级参合率对照(%)

    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及衡阳市卫生局统计报表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规模及结构

    1.1 新农合基金运行规模

    2005年,该市仅在试点县耒阳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人数611 083人,参合率为64.14%,年度筹资总额1 680万元,补助人次15 259人,受益面2.5%,当年补助支出总额1 378万元。到2009年,该市8个农业县市区及市城区全面开展新农合,筹资总额达到50 117万元,补助人次898 057人,补助支出46 911.39万元,覆盖范围内农业人口受益面扩大到18.56%,见图1、表2。

    图1 衡阳市新农合受益情况

    表2 衡阳市新农合基金收支状况

    注:年度筹资总额、当年补助支出、累计结余总额均来自衡阳市卫生局统计报表,当年结余总额、当年结余与当年收入之比、累计结余与当年收入之比均为笔者根据表格中原始数据计算得出

    由表2可以看出,在新农合实施初期,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对新农合基金的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2005年为17.98%,2006年为15.16%,均超过国家规定的15%的结余比例,但2006年已有明显的进步,结余比例较上年缩小了2.82个百分点。2007年为7.56%,2008年为11.43%,2009年为6.40%,之后三年的新农合基金的结余比例都在国家要求范围内,说明该市新农合基金运行过程在不断优化,政府资金比较有效地利用在保障农民医疗上。

    1.2 新农合基金结构

    新农合医疗统筹基金途径包括财政补助、农民自缴及其他途径,其中财政补助部分包括中央财政补助和省级、市级、县级财政补助。统筹标准依次为2005年30元/人,2006年50元/人,2007年50元/人,2008年80元/人,2009年100元/人。统筹基金的各部分比例每年均有调整,见图2。

    2005年该市新农合参合农民每人每年缴费10元,省、市、县按4∶3∶3比例财政分担10元,中央财政每年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参合农民按10元/(人·年)安排补助资金。随着统筹标准的变化,2006、2007年每人每年增加20元补助额,参合农民个人缴费额不变,中央财政补助由10元增加到20元,省、市、县则按照8∶6∶6比例财政分担20元。2008年统筹标准提高到80元/(人·年),个人账户缴纳部分仍然没有变,中央和地方财政又加大投入,在上年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了20元和10元。到2009年,省、市、县财政投入按照24∶8∶8比例,财政增加10元补助。

    图2 2005~2009年衡阳市新农合基金筹资结构变化

    该市新农合基金支出的结构主要是以住院补助支出为主,另外还包括定额住院分娩、大病特殊门诊、体检等其他补助支出项目,见表3。

    根据表3提供的数据可得,新农合住院补助支出占医疗费用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2005年83.91%,2006年91.98%,2007年96.6%,2008年92.82%,2009年90.05%,其他支出占总的支出费用不足10.00%。

    其中住院补助分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卫生院四个级别。由于在基层医院住院的报销比例比省级医院和市级医院要高,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院就可以得到治愈,且在地理位置上,基层医院方便患者就诊。因此,大多数参合农民需要住院时,还是选择在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其次才是市级医院,较少在省级医院。见图3。

    2 新农合基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制度欠科学导致参合受益面窄

    新农合制度的政策目标是有助于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补偿政策是以“大病统筹为主”,而据农合办相关数据显示,参合农民住院患者所患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住院治疗的几率较少,一般通过门诊即可治愈。在这种补偿政策下,很多参合农民就只能自费看病,不能通过新农合获得补偿,限制了基金补助支出的范围,大大降低了参合农民的受益面。2005年到2009年该市新农合参合人员受益面分别为2.50%、5.26%、7.98%、13.69%、18.56%,平均受益面仅9.60%,且支付方式单一,配套制度不完善,服务质量较低,缺乏高素质的服务团队。

    2.2 基金结余率波动较大影响基金运行效率

    为了防止新农合基金账户出现“入不敷出”的危机,政府每年在新农合基金分配中会提取一部分作为风险基金,风险金提取不当易导致基金结余过多的现象发生,因此,此过程需要政府的严格管理和监督。另外,部分新农合管理人员采取过于保守的补偿政策,对实际基金运行状况又缺乏持续、有效的监管,无法对发生的问题做出及时反映,也会影响基金整体运行状况。具体表现在:一是新农合基金结余率变化较大,不能维持一个稳定的水平,如2005、2006年的结余率均高于1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098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