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3977
附子中毒与排病反应辨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第9期
     [摘要] 本研究主要论述附子中毒与排病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鉴别、应对措施,附子的药理分析以及炮制对附子所含生物碱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笔者对附子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关键词] 附子;中毒;排病

    [中图分类号] R282.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c)-164-01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草药,系毛茛科植物乌头侧根(子根 )的加工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陶弘景谓:“乌头与附子同根。”李时珍谓:“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分为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附子其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经。其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有升压及弱的强心作用等,对于元阳不足所致的各种病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药物,如抢救急性心衰及众多慢性疑难疾病如恶性肿瘤、再障等疗效明确,是其他药物无法替代的。近现代,火神派中医将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用量也超出常用剂量,最多可达每剂200 g。

    1 附子中毒与排病反应

    1.1 临床表现

    虽然附子的功效巨大,但其毒性反应也是令人畏惧的。历代本草都有附子有毒的记载。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口唇及肢体发麻,恶心、呕吐、心悸、气促、烦躁不安,甚至昏迷,间或抽搐,严重者心跳、呼吸暂停,心电图显示室性过早搏动,而呈阿-斯综合征。另一方面,古籍及现代临床报道中也可见附子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排病反应。所谓排病反应是药物进入体内,推动正气与病邪斗争,欲将病邪排出体外的过程。《尚书》中说:“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就是说如果用药过程中出现排病反应是病情向愈的佳兆。《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中有白术附子汤,方后注说:“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而。”从本院的临床应用中,通过医生及患者的反馈情况来看,排病反应最常见的症状是一过性头昏,可持续数分钟到半小时左右,可间断出现。

    1.2 鉴别

    1.2.1毒性反应以身体麻木为首要表现,可逐渐扩展到全身,常于服药后数分钟内即出现;排病反应以头昏为首要症状,一般没有或轻微麻木感,常出现于服药1 h以后,且无进行性加重表现。

    1.2.2毒性反应发生后,身体衰弱,病情不见好转;排病反应过后,身体强壮,病情明确改善。

    1.2.3 毒性反应基本都发于炮制、煎煮方法不当的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排病反应是在辨证准确,炮制、煎煮方法无误的条件下发生的,无需回避。

    2 药理分析

    附子因系加工品,原来生品中所含毒性很强的双酯类生物碱,在加工炮制中易水解,失去一个分子的醋酸,生成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碱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中乌头胺和苯甲酰次乌头胺。如继续水解则又失去一分子苯甲酸,生成毒性更小的不带酯键的胺醇类碱乌头胺、中乌头胺和次乌头胺。因此炮制品的附子较其生品毒性为小,而盐附子较蒸煮过的黑附子,白附片毒性大。附子除含生物碱外,尚含强心成份氯化棍掌碱。综上所述,附子的药理成分复杂,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消旋去甲乌药碱、甲基多巴胺盐酸盐、去甲猪毛菜碱等[1],其中引起中毒反应的主要是乌头碱类生物碱,对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均有毒性作用[2]。附子的温阳作用是强化集体众多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临床研究证明,附子有强心、抗心律失常、增强免疫、抗感染、镇痛、抗衰老、抗肿瘤等多种作用[3],但到目前为止,附子的上述作用机制都无法用前述的某种成分圆满地解释,仍只能说是各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3临床体会

    由于附子的多种反应,在临床应用中需要细心辨认。首先,必须细致入微地辨证分析,反复推敲,针锋相对地用药,特别是应用大剂量附子时,一定要有十足的依据。非阴证而应用附子所引发的诸如恶心、烧心、心烦失眠,而无身体麻木感,既不是排病反应,也不是毒性反应,而是药误所致,经过再次辨证分析,可以判断,并及时更方;如果明确判断为排病反应,应嘱咐患者静养,药势过后,身体自然平稳。最后,应用附子时,必须严格遵守炮制及煎煮方法,口尝无麻辣感时方可服用[4]。

    [参考文献]

    [1]阎爱荣,张宏.附子的药理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8(9):745.

    [2]何玉华.乌头附子的中毒原因探微[J].四川中医,2007,25(12):51.

    [3]魏建华. 浅谈附子的药理作用及应用[J]. 基层医学论坛,2009(25): 853-853.

    [4]随志刚,陈明玉,刘志强,等. 附子煎煮与配伍应用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及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2009,35(2): 226-229.

    (收稿日期:2009-12-04) (刘 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