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3955
淋病性结膜炎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第9期
     [摘要] 目的:探讨淋病性结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淋病性结膜炎的诊断是根据患者眼部临床表现及眼分泌物涂片、培养检查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阳性,局部滴眼药水或局部滴眼药水结合全身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淋病性结膜炎最有效的方法。结果:126例淋病性膜炎通过眼局部或眼部治疗结合全身应用抗生素疗效满意。结论:局部用青霉素溶液点眼是治疗淋病性结膜炎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淋病性结膜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77.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c)-163-02

    淋病性结膜炎是由淋病双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脓性眼病或淋病性脓漏眼,此病潜伏期短,起病急,病情重,如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发生角膜溃疡及穿孔,从而导致失明的严重后果。现将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月诊治淋病性结膜炎126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组126例淋病性结膜炎患者分为新生儿组和成人组。新生儿组121例,其中,男70例,女5l例;一般在出生后3~5 d出现症状,到医院就诊在出现症状后2~5 d;成人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20~32岁,双眼同时患病。新生儿组其母亲或父亲患有淋病性阴道炎或尿道炎,5例成人中有3例患有淋病性尿道炎。本组新生儿淋病性结膜炎中均为顺产,无一例为剖宫产。

    1.2诊断方法

    新生儿淋病性结膜炎表现为眼睑中高度肿胀,不能睁眼,结膜囊有大量黄色黏液分泌物,睑结膜充血,乳头增生,有出血点及假膜形成,球结膜充血、水肿。成人患者双眼睑高度肿胀,大量脓性分泌物,冲洗干净后不久又有脓性分泌物,睑结膜充血,大量乳头增生,糜烂,球结膜充血、水肿。所有病例均取分泌物涂片检查,结果均是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阳性。

    1.3治疗方法

    确诊为淋病性结膜炎后局部用5 000~10 000 U/ml青霉素溶液点眼,1次/15 min,分泌物减少后,改为1次/30 min,青霉素点眼溶液每天配制1次,使用青霉素溶液点眼前需做青霉素皮试,阴性者方可使用,阳性者改为氧氟沙星(泰利必妥)滴眼液或左氧氟沙星眼药水。重症者全身用青霉素10万U/(kg·d)肌内注射,分2次注射;或用壮观霉素(淋必治)40 mg/kg;或用头孢曲松钠(菌必治)25 mg/kg肌内注射。成人用青霉素钠或菌必治静脉滴注,局部用药7~10 d及全身用药3~5 d。

    2 结果

    126例淋病性结膜炎患者,通过用青霉素溶液点眼1~2 d明显眼红肿减轻,分泌物减少,7 d临床症状消失,改为泰利必妥滴眼液点眼7 d;未做实验室涂片检查;所有患者随访1年,其中有5例复发,复发的5例患者用药未达到连续1周。采用肌内注射菌必治3 d,同时眼睛坚持局部用青霉素溶液点眼7 d,经结膜囊分泌物涂片检查呈阴性。无一例角膜溃疡穿孔。

    3讨论

    淋病性结膜炎随着淋病性尿道炎及阴道炎的绝迹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就基本消灭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及对外交流增加,性病患者数平均每年以百分之几十或几倍的增长速度上升,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人员流动较大的城市,青壮年发病相对较多。深圳市宝安区淋病的发病率在1996~1999年期间呈上升趋势, 2000年开始呈下降态势,与全国淋病发展趋势大致相同。1999~2005年淋病发病率年平均下降38.34%[1]。淋病病例的98.75%为非婚性接触传染[2]。此病由于患病后没有彻底治疗,可在夫妻间传染,这些患病或带菌的育龄妇女分娩时,阴道内的分泌物必然感染新生儿双眼。本组126例淋病性结膜炎中的121例新生儿患者,询问病史,父亲或母亲曾患尿道炎或确诊为淋病性尿道炎或阴道炎,说明新生儿患者都是由母亲产道感染,所有新生儿患者中无一例经剖腹产,更证实这一点。5例成人患者中,3例患有淋病性尿道炎,2例无淋病史,其传播途径可以来自自身感染,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传染。涂片检查者阳性率在急性期为93%~99%,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3]。淋病性结膜炎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淋病双球菌对单双层柱状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如眼结膜、前尿道、子宫颈,后尿道及膀胱等黏膜敏感。淋病双球菌侵入结膜上皮细胞后大量繁殖,导致细胞崩解,然后淋病双球菌逸至黏膜下层,通过其内毒素黏多糖与补体IgM等的协同作用在该处引起炎症反应,多核白细胞增多,黏膜糜烂脱落,形成黄色黏脓性分泌物[4]。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角膜溃疡甚至角膜穿孔,淋病性结膜炎的治疗可单独局部治疗或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同时进行,可迅速控制炎症,减少并发症。局部治疗:①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患眼结膜囊。②5 000~10 000 U/ml青霉素溶液点眼,1次/15 min,分泌物减少后,可改为1次/30 min,连续点眼7~10 d,青霉素点眼溶液每天配制1次,用青霉素溶液点眼前需做青霉素皮试,阴性者方可使用。阳性者改为氧氟沙星滴眼液。全身治疗:青霉素10万U/(kg·d)肌内注射,分2次注射;或用壮观霉素40 mg/kg;或用头孢曲松钠25 mg/kg肌内注射。成人可用青霉素钠或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全身用药3~5 d均可痊愈。预防:新生儿淋病性结膜炎的预防要做好孕妇的产前检查,凡患有淋病的孕妇,应及时彻底治疗。患有淋病的产妇,其婴儿出生后立即用1%硝酸银溶液滴于结膜囊内,或用氧氟沙星眼药水(膏)滴双眼,可以达到预防新生儿淋病性结膜炎的发病。

    [参考文献]

    [1]吴泰顺,周小涛,朱奕,等.深圳市宝安区1996-2005年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7,33(2):30.

    [2]孙相德,卢春爱,张家亮,等.吉林省延边州1991年-1996年淋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8,4(1):34.

    [3]王进文,姜锡会.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分析及防治[J].吉林医学,2009,30(12):1175.

    [4]吴志华.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123.

    (收稿日期:2009-11-26) (蔡笃儒,林瑞云,招敏华,许少龄,侯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