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14期 > 正文
编号:11779929
长期酗酒患者感染乙肝病毒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15日 黄 鑫 刘 辉
第1页

    参见附件(1356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长期酗酒患者感染乙肝病毒的危害。方法:本研究将38例长期酗酒者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与42例单纯性乙型肝炎作临床特征比较分析。结果:在临床表现方面,长期酗酒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组较乙型肝炎组重症肝炎及肝硬化发生率高,黄疸发生率高,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高,平均住院天数长。结论:长期酗酒再感染乙肝病毒较单纯性乙型肝炎病情重,对肝脏损害大,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临床症状;生化指标

    [中图分类号] R575.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b)-044-02

    现将长期酗酒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特征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长期酗酒再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38例来源于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为治疗组;单纯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例42例为我院同期收治的乙肝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38例中,男35例,女3例,年龄21~72岁,平均(44.3±13.5)岁。对照组42例中,男37例,女5例,年龄22~68岁,平均(40.1±14.7)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构成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构成比采用χ2 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治疗组中,男35例,女3例。治疗组的年龄分布与对照组的年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以40岁组和50岁组最多,治疗组中40岁组和50岁组分别占32.34%和20.08%,对照组40岁组和50岁组分别占33.67%和24.23%。

    2.2 再感染乙肝病毒的类型

    治疗组中的38例均有长期酗酒史,此次急性感染乙肝病毒,对照组的42例也均为急性感染者。

    2.3 临床型表现

    两组间临床型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的临床型构成均以急性肝炎为主,临床表现较轻。治疗组的肝硬化及重症肝炎的比重较对照组乙肝组大,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见表1。

    2.4临床症状与体征

    恶心、厌油、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为各型肝炎所共有。黄疸、腹腔积液、食道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等体征出现情况见表2。治疗组黄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体征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改善例数/总例数)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生化检验指标

    两组临床生化检验结果见表3。治疗组谷丙转氨酶(ALT)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总胆红素(TBIL)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均较对照组为高。血清白球蛋白比值(A/G)较对照组低(P<0.01)。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生化检验指标结果

    括号中的数据表示例数;与对照组比较,*P<0.01

    2.6病程

    经统计,对照组住院天数为28 d,治疗组住院天数为 42 d,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目前公认的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类型有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由于各型肝炎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同一个体可以感染两型或两型以上的肝炎病毒,这种现象称为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2]。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模式较多,对临床有较大的影响,对人体危害较严重,恢复较慢,家庭成员肝炎史、牙科手术史、输血史、血液接触史和外餐习惯与多重感染有关[3]。以往曾多次报道过乙肝重叠感染其他肝炎病毒从而引起病情加重,李进秋等[4]报道HCV重叠感染与乙肝患者的发病、病情加重及重症肝炎的发生有关。左群等[5]报道HBV和HCV在HCC发病中起协同作用。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也发现某些长期酗酒者再感染乙肝病毒病情较重,本次研究长期酗酒者再感染病毒性乙型肝炎组性别及年龄分布与单纯性感染乙肝组相似,男性多于女性,而且也发现某些长期酗酒者再感染乙肝病毒病情较单纯性感染乙肝患者重,从临床分析来讲,乙醇进入肝细胞后,经过肝乙醇脱氢酶、过氧化氢体分解酶和肝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2条途径氧化为乙醛。过量饮酒,大量乙醛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直接或间接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以及纤维化,严重时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长期过量饮酒所导致的肝损害,致使肝脏储备能力下降,再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情较单纯感染者重,预后差。本次研究观察到再感染乙肝组较单纯性感染乙肝组相比,黄疸发生率高,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等均较高,血清清蛋白、白球蛋白比值A/G下降。而且长期酗酒再感染乙肝组的重症肝炎及肝硬化的比重较大,提示乙肝多重感染与肝硬化及重症肝炎的发生有关,较单纯乙肝组的病情重,预后差,因此提醒全民提高意识,长期酗酒降低肝脏的储备能力,如再感染肝脏损害较重,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应积极预防[6]。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24-32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5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