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21期
编号:11672075
以“第一”的姿态钟情“针刀”30年(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8年第21期
     2008年4月2日下午,记者见到葛恒君院长时,他正在刚开业的北京世华针刀中医医院院长办公室接待两名来自甘肃的患者。直到把患者诊断完,安排住院了,他这才满脸歉意地对记者说:“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都是以前我治过的患者介绍来的,人家大老远从甘肃赶来,挺不容易的,先把他们安顿好,他们就可以少花些钱,多赶出些时间来……”

    未见到葛恒君之前,记者曾经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李振吉教授和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等人那里,多次听说过他的大名和一些人生轶事,刚才葛恒君院长面对患者、不经意间说出的很质朴的几句话,让记者对葛恒君此前的印象有了几分很具象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从两年前去世的针刀医学的奠基人朱汉章教授谈起,开始了一下午的采访……

    朱汉章先生的第一位弟子

    葛恒君院长此生最为欣慰的,是“针刀医学”还在发轫阶段时,他就有幸结识了针刀医学的创始人朱汉章教授,并成为了他的第一位学徒。
, http://www.100md.com
    那还是在1976年,葛恒君毕业后参加工作,被分配到江苏省沭阳县城镇医院。一次偶然的机会,经一位堂叔介绍,他见到了在沭阳县已小有名气的朱汉章医师。当时,朱汉章用几把自制的、既像针又像刀的、后来叫做“小针刀”的医疗器具,为经名院名医诊治而治不好的患有多年远顽疾的木匠老汉的拇指、食指、中指,使其恢复了正常生理功能,为常年遭受颈椎病痛折磨的裁缝大婶解除了痛苦,在治疗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因为这是起源于草根阶层的新生事物,在当时的体制内还饱受业界的鄙夷和歧视,遑论获得高居庙堂之上的专家教授们的支持了。

    葛恒君在介绍这些往事时说:“我自幼酷爱祖国医学,崇拜敬仰古代医家华佗、扁鹊等历代名医治病救人的传奇故事。在高中毕业前就自学中医基础典籍,背诵了《汤头歌诀》、《药性赋》,《药性四百味》、熟读了《内难经》、《医学心悟》、《医宗金鉴》全集、《针灸大全》等,记得在一年暑假中用针灸疗法抢救了一名落水儿童和一中暑老人,同时还用中草药、针灸治好了老母亲的关节痛和头痛病,虽未入医门,但在地方小镇已经小有名气……”
, http://www.100md.com
    和朱汉章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凭着他当时对中华传统医学思想的认知和反思,葛恒君觉得,有着5000年历史的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尤其需要朱汉章的“小针刀”之类的新疗法、新医术去支撑。葛恒君认为,中医本身就是一门实践医学,朱汉章发明的小针刀的疗效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发扬广大,需要仔细地加以研究和继承,于是,他正式拜朱汉章教授为老师,学习中医骨伤专业,成为其第一位弟子。

    在葛恒君初拜朱汉章为师时,“小刀针疗法”还在萌芽阶段,按现在的眼光来看,还正在进行初级临床实验阶段。尽管朱汉章和葛恒君所在的医院条件极为简陋,共设骨伤病床50张,但每天慕名来找朱汉章诊治骨伤病痛的患者,已经让他们师徒二人应接不暇了。

    在葛恒君眼里,朱汉章是一位十分敬业、十分看重医德医风的好大夫。他回忆起昔年的往事时,满脸刚毅的眼睛里却透露出一种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极为少见的师徒深情,声音也变得低缓而又深沉——

    “1980年夏天,由于朱老师白天忙于门诊,只有抽晚上休息时间来为病房患者治疗,日积月累,劳累过度,导致他腰间盘突出症复发,疼痛难忍,不能行走站坐。但是每天面对这么多求医心切的患者,他只有强忍巨痛,吩咐我在每天上班前先到他家用自行车把他推到医院,躺在诊床上为患者诊治。那时,我还是一个未毕业的‘小学生’,他这种无私无畏,不顾个人得失,治病救人的高尚品德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激发我更加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小针刀疗法理论,同时也给我提供了极好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老师手把手教我为患者正骨复位,开中草药方,治愈了一个个患者……”
, http://www.100md.com
    在采访时,葛恒君伸出他的双手,盯着有些变形的十指说,当时,因为他白天要为患者正骨、复位、按摩,晚上,还要悉心地为有腰腿痛的朱汉章老师按摩,高强度的劳动,使他的手指劳损过度,几乎天天都肿着,当时一遇连阴天,十指就疼痛,但葛恒君说,他当时根本不后悔投朱汉章为师,也从不叫苦,反而觉得活得更充实,因为他经过几年的跟师学习,已经真正掌握了针刀疗法的精髓……

    针刀医学的第一传承者

    如今的“针刀人”都有这么一个共识:在“针刀医学”的初创阶段,朱汉章教授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医学功底,加上对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创造性地将传统中医的针灸的“针”和西医手术用的“刀”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小针刀”治疗手术提高到“小针刀疗法”,后来,又继续发展成为“针刀医学”,成为进入中医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在针刀医学的初创阶段,后来被同仁尊为“大师兄”的葛恒君,则更多地在实践中将“小针刀”牢牢扎根于群众之中,在群众中开花结果。
, http://www.100md.com
    据葛恒君介绍,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小针刀”的影响开始从江苏省沭阳县向全省乃至全国扩散。一方面,接受“小针刀”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患者所在的地域也不断扩大,接受“小针刀”治疗的患者口口相传的口碑,从地处一隅的苏北小县城,波及到周边的淮安、徐州、盐城、连云港,并最终影响到了省会南京。

    1984年,以“小针刀”为特色专科的“南京金陵中医骨伤科医院”在南京玄武湖北岸挂牌,朱汉章出任院长,葛恒君任副院长。同年9月,“小针刀疗法”正式通过江苏省卫生厅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标志着小针刀疗法开始被学术界正视并认可。

    1988年;医院开始在南京举办首届针刀疗法培训班, 面向全国招生,紧接着又在江西九江招收两个班的学员推广针刀疗法,使‘小针刀疗法’开始普及到全国……1989年,“小针刀疗法”获得了‘国际科技博览会第37届尤里卡金奖’,针刀疗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1992年,一本首次系统阐述针刀医学原理和临床实践的专著——《小针刀疗法》,由中国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这标志着具有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针刀医学”理论系统,已初具雏形。
, 百拇医药
    1993年,葛恒君被借调到北京城建医院,并成立了 “针刀治疗中心”,任中心主任,继续从事针刀研究与临床治疗工作。

    此后不久,朱汉章也北上京城,并于1994年8月在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的李振吉教授等人的支持下,组建中国中医研究院长城医院,重振“针刀医学”的大旗;与此同时,朱汉章的4名弟子、后来被针刀界誉为“四大金刚”中,除葛恒君已在北京安营扎寨之外,另3位中的施晓阳、葛恒清留守南京,田磊则远走海南。至此,“针刀医学”的发展暂时进入一种不稳定状态……

    与此同时,在1993年南京金陵中医骨伤科医院因政府用地拆迁迫使医院停业后,作为推广“针刀医学”最主要路径的针刀培训班也陷入停顿状态,“针刀医学”曾一度失去了凝聚力和发展方向。然而,作为“针刀医学”奠基人的朱汉章及其大弟子兼战友的葛恒君,并没有因此而放慢前进的脚步,更没有放弃对新兴医学的笃信与追求。朱汉章教授10余年间不断挑战自我、将“针刀医学”一步步推向顶峰的时候,葛恒君则在另一条战线上与朱汉章并肩作战、相映成辉。师徒俩联手在针刀医学理论方面依然进行着执着的建设,并终于使针刀医学得以发扬光大——, http://www.100md.com(凌 寒)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