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青春期健康》 > 2019年第12期
编号:13436564
婚礼(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1日 《青春期健康·下半月》 2019年第12期
     儒教婚礼仪式中,祖先崇拜和巫术观念并存,贯彻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儒教婚礼是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婚礼之一。

    婚礼是汉人一生礼仪——冠婚丧祭中的一种,属于嘉礼,是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因为在阴阳五行、神道设教的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名“昏礼”。

    婚礼作为一种礼仪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礼记·昏义》篇对中国古代的婚礼的形式及意义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 百拇医药
    婚礼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通过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

    婚礼前期准备

    三书六礼

    婚聘之礼的记载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之后,除了有“俪皮”(成双的鹿皮)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期,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对其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六礼婚制从此成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

    三书:聘书、礼书和迎亲书。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时男家交给女家;礼书是“纳征”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 百拇医药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唐杜佑所著的《通典》里记载了三十种纳采时的礼品,主要有元獯(黑色的币帛)、羊、雁、清酒、白酒、粳米、稷米、蒲、苇、卷柏、嘉禾(生长茁壮的禾稻)、缕缝衣、漆、五色丝、合欢铃、金钱、香草等;问名的意思是男方请教女方的姓名(以免同姓结婚);纳吉之意为占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之意为交纳彩礼,男方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请期之意为确定迎亲日期,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亲迎之意为迎接新娘(周礼规定女方婚后要到男方家居住)。

    南北朝以前的婚礼有六礼,但男女双方都不贺,仅仅是“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新郎身穿爵弁服,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无亲友祝贺。

    安床
, http://www.100md.com
    在选定吉日后,于婚前几天由“一世好运的男士”把新床移到适当的位置。位置要依男女双方的八字以及神位等决定,而安床的住置亦不可与桌柜、方橱的尖角相对。然后,再由一位“儿孙满堂的女士”负责铺床,并摆上各式喜果、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

    安床后,禁讓自己或其他成年人坐卧,寡妇、失婚者尤忌,但可先让婴孩在床上玩耍,寓意添丁发财。

    上头

    古代结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岁加冠,女子16岁及弃,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Q女子一般是在及笄后就可结婚。

    许嫁之后,女子需要改梳发式,以表示她不再是姑娘,而是待嫁新娘了。“上头”不只是指梳发挽髻,而是指整个头部打扮,包括开脸画眉、涂脂搽粉等。“开脸”是指用细绒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使面部更为光洁。
, http://www.100md.com
    “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此外,娘家还会设宴请客,“上头”的隆重性在此也可见一斑。“全福之人”替新娘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正婚礼基本流程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

    出门

    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将到达吉时的时候,姑嫂均要回避,不能相送,因为“姑”跟“孤”同音,而“嫂”跟扫帚星的“扫”字同音,都不吉利。新娘须由兄长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着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

    亲迎

    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 百拇医药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持红毡子将花轿遮住“避邪”。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 ”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过门

    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新郎家门,拜见翁姑(公公和婆婆)及男家其他长辈。花轿进门后,男方家奏乐、放炮仗迎轿,停轿后卸轿门,由一名五六岁盛妆幼女(俗称“出轿小娘”)迎新娘出轿,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新娘出轿。

    新娘出轿门后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或火盆,步红毡,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侧位置。新郎闻轿进门,即佯躲别处,由捧花烛的小厮请回,站喜堂左侧。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新娘步入新郎家后,翁姑才由房间出来,到大厅会见新人。, http://www.100md.com(古水)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