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植物神经系统疾病 > 直立性低血压
编号:13740132
减少自然分娩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预防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日 《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 20131
     【摘 要】目的:探讨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对减少自然分娩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10月至12月在本院自然分娩后行常规护理的产妇100例为对照组;选择2011年1月至3月在同科室自然分娩后行针对性预防护理的产妇100例为观察组,观察预防护理对减少自然分娩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效果。 结果: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护理人员对自然分娩产后病人实行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对降低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预防护理;自然分娩者;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的改变,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低血压。通常认为,体位改变后,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即为体位性低血压。美国高血压联合委员会将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直立位收缩压下降>10mmHg,并出现头晕或晕厥[ 1 ]。自然分娩者产妇为预防尿储留的发生在分娩后便要下床排便,使体位性低血压在产科病房中比较常见,一旦发生,家属及产妇都容易情绪紧张,极易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本院自2011年1月针对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加强预防性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回顾性选择2010年10月至12月在本科自然分娩产妇100例对照组;选择2011年1月至3月在同科室自然分娩后行针对性预防护理的产妇100例为观察组。两组产妇均无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年龄、孕周、产程时间、婴儿体重、产时产后出血量,据统计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孕妇入院后翌日晨测基础血压,通过建立心理干预基础、运用循环式健康教育、观察阴道出血量、合理指导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针对性预防护理,对照组是常规产后护理。

    1.3 评价标准 改变体位后收缩压较原基础血压降低>10mmHg,并出现头晕或晕厥即为体位性低血压[ 1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产妇卧位变立位、坐位变立位、上厕所途中产生的体位性低血压例数比较。(见表1)

    3 预防护理对策

    3.1 建立心理干预基础 孕妇入住产科病房后,积极组织健康宣教,讲解分娩过程,指导产前定时排空小便的重要性。产房用“一对一”的助产士服务以增加护士和孕妇熟悉度,减轻恐惧心理,并及时提醒排空小便,必要时给予导尿,使胎头及时入盆,有利于缩短产程,且及时排尿可减轻因膀胱过度充盈而引起的膀胱黏膜水肿,有利于产后排尿通畅。助产士全产程陪同,及时处理难产,使产妇有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促进产程进展,减轻产道裂伤,预防因会阴伤口疼痛反射性引起膀胱括约肌的痉挛,引起产后排便困难。

    3.2 观察出血量 胎儿娩出后,严密观察引道出血量,防止因子宫收缩乏力,会阴阴道严重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产后大出血。产后需在产房观察2小时,因子宫收缩差出现阴道流血较多时,可持续按摩子宫,遵医嘱加用催产素,卡孕栓,辛母沛等药物促进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产后正确统计出血量,必要时复查血常规,视病情积极配合医生处理,口服或静滴补血药物,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压,为预防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

    3.3 循环式健康教育 孕妇入住产科病房后,责任护士根据病情制定评估表及健康教育实施计划,通过相关的健康宣教,使患者掌握体位性低血压的疾病知识,即发生的原因、主要症状及处理方法。重点指导产后下床的步骤:先将病床摇高使产妇取半卧位,在床上坐1分钟;无头晕眼花等自觉症状后腿悬在床边坐1分钟;无不适再在家属的帮助下缓缓起立,站立1分钟,无不良自觉症状再活动。在体位改变过程中,护士应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面色等变化,注意病人的自觉症状,告诫病人一旦出现眩晕视物模糊应立即坐下或躺下。

    3.4 合理饮食宣教 在分娩过程中,助产士应鼓励产妇在宫缩间歇期进清淡、易消化、高热量的饮食,并摄入足够的水分,尽量缩短产程,防止产妇过度消耗。产后可进普通饮食,但需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且避免进餐后立即有大幅度的体位改变。防止因血液积聚于内脏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3.5 合理运动宣教 合理的运动锻炼有利于血压的自身调节,而持之以恒的运动有助于减少低血压的发生[2] 。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即可起床做轻微活动,并可适时做产后健身操[3] 。

    3.6 体位性低血压的应急处理 减轻因血流灌注不足而出现的症状是治疗体位性低血压的首要任务[4]。正确的应急处理为:立即使患者取平卧位,给予心理疏导,使其平复情绪,放松精神,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予低流量吸氧,一般情况下可缓解。

    4 小结

    产妇分娩时的失血,导致外周血容量相对减少,胎儿下降过程中长时间压迫膀胱,使黏膜水肿,引起收缩功能不良;因为会阴切口疼痛,产妇不敢用力排便,反射性地引起膀胱肌痉挛, 发生排尿困难,甚至尿储留[5];产程时间过长,产时体力消耗过多;分娩后,随着胎儿娩出,腹部压力降低,大量血液回流腹部,产妇初次下床,体位改变过大过快,可使头部供血不足;这些诸多因素互相影响,导致产妇出现头痛、直立性眩晕、心悸、呼吸困难、视力模糊、四肢冷、乏力、面色苍白,甚至出现晕厥,造成外伤。通过研究表明,通过针对性预防护理,观察组产妇掌握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知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发生率显著下降,说明对自然分娩的产妇进行针对性预防护理是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一种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何秉贤.体位性低血压诊治的现代概念[J] .中华高血压病杂志,2008,16(2):101.

    [2] 于永芬, 邓晓玲. 体位性低血压的健康指导[J] . 中国社区医师,2006, 8( 16) : 87-88.

    [3] 乐杰. 妇产科学[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87.

    [4] 张桂晔,张蕾.体位性低血压及其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12):56.

    [5] 郑福增.产科学[M].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百拇医药(毛碧君 汤新凤 蔡晓凤)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植物神经系统疾病 > 直立性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