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家》 > 2013年第4期
编号:12355616
杨希洁:弱势群体更需自强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1日 《健康之家》 2013年第4期
     『我们要赞成的是,家长有很大权利选择让孩子权益最大化、选择对孩子最有利的环境,而这也是学校没有权利拒绝的。』——杨希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研究领域:特殊儿童早期评估与干预、融合教育学校教育质量评估

    没有残疾人的社会是残疾的

    我现在主要的课题是进行随班就读方面的研究。孤独症或其他残疾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后,老师们该怎样教这样的孩子,如何在学科、行为规范、环境、教学上进行调整……以前这样的孩子可能会被送到特殊教育学校,但现在就近划片上学,这样的孩子散落在很多学校里,可能每个学校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我们的很多方法其实是来自这些学校的老师,有些老师的教育方法很聪明。虽然目前很多实践都在摸索层面,但越来越多海外留学回来的专业人士,包括国内自己的学者都对这方面的研究产生兴趣,并加入进来,尤其是在课堂教育方法上。

    通过这么多年的工作,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人(弱势群体家庭)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而且,拒绝的声音也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学校领导)意识到这样的孩子来我们学校、班级,并没有坏处,甚至还有好处。曾去过四川一个普通学校做调查,一位从未接受过特教系统培训的校长却有一个特殊的理念:如果社会上看不到残疾人,社会就是残疾的;教不好残疾孩子的老师就不是优秀老师。他的学校里有聋的、智力落后的残疾孩子,但那些孩子都很自信,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两样。我觉得很多孩子本来都是很好的,“特殊”是成人赋予孩子的概念,孩子产生不好的心态跟环境有密切关系。融合教育可以改造人,但整个社会的观念都要调整,社会与人的互动关系也要调整,才能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 百拇医药
    其实,普通孩子跟这些特殊孩子一起,也会对普通孩子的成长起到正面作用。对于这点,我希望更多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不要担心那么多,一定要站出来,坦然面对孩子是孤独症的现实,并且告诉周围的人。你不站出来谁站出来?要知道声音大了,弱势就变成强势了。

    为孩子争取最大化的权益

    我赞成融合教育,但孩子去哪个教育环境是问题,要分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有些重度残疾的孩子,目前可能更适合呆在医院或家庭。我们要赞成的是,家长有很大权利选择让孩子利益最大化、选择对孩子最有利的环境,而这也是学校没有权利拒绝的。

    马上出台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实施办法,和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就讲到了随班就读的政策以及资源老师和资源教室的配置,政策是针对所有残疾孩子,并非只对孤独症的孩子。政策出台后,首先,学校不能拒绝残疾孩子入学,孩子能不能入学(普通学校),家长可以提出来,未来会有专家团、家长和学校一起综合客观评判,不再是学校说了算。学校可以根据条例来实施,如果做不到,也有明确的惩罚条例。当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如何帮助学校有能力接纳孩子,以及相关的经费问题也正在修订,应该很快就能出台。全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我觉得资源教师的作用不是陪孩子多长时间,而是制订适合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由其他老师及相关人员共同执行。每个学校配一个资源老师目前还做不到,这还需要一定时间。但资源教师师资培训等问题已经被教育部提到议事日程。家长遇到问题(学校拒收),可以参照相关政策法规去找教委,由教委来同学校协商。
, http://www.100md.com
    但我也想提醒一下有些焦虑的家长,如果今天你让自己的家庭教师或者助教进入课堂(普通学校),明天又安排自己的特教进入课堂,我觉得其实这是一种对课堂的侵犯,对老师也不尊重,希望家长也要理解老师的立场。同时家长也应该考量聘请的特教人员是不是具备相关资质,能不能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划等。

    请再给我10年

    现阶段,我对孤独症孩子的早期干预方法很感兴趣:比如主流的行为学流派、认知学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等,不同流派产生不同的方法,美国有个实证研究,经过长期追踪后,证明了有11种方法对孤独症孩子都是有效的。在学校接触的行为学方面的东西比较多,我现在开始对精神分析流派感兴趣。未来,我可能会尝试把不同的流派融合在一起看效果怎么样。现在还是没有足够的实操,再给我10年时间, 10年后我会总结,但现在还不行。

    我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实践,因为工作和研究了这么多年,我知道残疾儿童的特殊表达方式,我了解他们的情况,我还知道,在美国也少有开设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心理咨询,而这正是未来我想做的事情之一,为残疾儿童开心理门诊,我想为他们做点事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