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社区医学杂志》 > 2008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1751988
社区居民高血压及脉压调查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左钱飞 葛晓翔 陈 浩
第1页

    参见附件(1656KB,2页)。

     (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 重庆 400038)

    

    [中图分类号] R54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08)21-0069-0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全世界都有较高的发病率。目前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我国高血压有“三大”特点,即“三高、三低”: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全国每年因高血压致脑卒中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存活的500万~600万中有75%的人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高血压给人们的身体健康、经济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1]。2008年7月,我们在我校预防医学系全军健康教育教研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某社区居民587人,其中男284人,女303人,年龄16~98岁。

    1. 2 方法 (1)问卷调查社区居民基本情况: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以及肥胖、烟酒嗜好、饮食习惯、高血压家族史、运动锻炼等方面的情况。(2)测量血压并记录: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按标准方法测定右上臂肱动脉血压。被调查者测量前静坐5min,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高血压判断标准根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SBP)≥140 mm 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即为高血压;脉压(PP)=SBP-DBP,PP≥60 mm Hg为脉压异常。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统计软件10.0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高血压患病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龄段和文化程度 587人中,16~25岁36人,26~35岁57人,36~45岁101人,46~55岁145人,56~65岁78人,66~75岁102人,76岁以上68人。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学175人(29.8%),初中185人(31.5%),高中及中专172人(29.3%),大专以上学历55人(9.4%)。不同年龄段高血压及脉压异常情况见表1。

    表1 社区居民不同年龄段高血压及脉压异常情况

    注:仅选取46岁以上居民。

    2.2 血压及脉压状况 不同性别血压状况:男性284人中,高血压48人(16.90%),血压正常236人(83.10%);女性303人中,高血压102人(33.67%),血压正常201人(66.33%),高血压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51,P<0.01)。脉压状况:男性脉压异常26人(9.15%),正常258人(90.85%);女性脉压异常64人(21.12%),正常239人(78.88%),脉压异常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73,P<0.01)。

    2.3 不同性别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异 经统计学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性别收缩压t=-1.926,P=0.055,因P>0.05,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舒张压t=3.726,P=0.0002,因P<0.05,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高血压影响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先对调查数据中高血压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肥胖、吸烟、饮酒、喜咸食、高血压家族史、运动锻炼等因素,作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的预处理。性别:1=男性,2=女性;文化程度:1=文盲及小学,2=初中,3=高中及中专,4=大专以上学历;体重指数(BMI):1=正常,2=超重,3=肥胖;高血压家族史:0=无,1=有;吸烟:0=否,1=是,2=已戒;喜咸食:0=否,1=是;经常进行体育锻炼:0=否,1=是。通过以上数据预处理,经SPSS 10.0软件处理得logistic回归方程:P=e-6.863+0.059x+0.888y+0.348z+1.387u1+e-6.863+0.059x+0.888y+0.348z+1.387u。式中x、y、z、u分别代表性别、年龄、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回归方程常数为-6.863。性别、年龄、肥胖、高血压家族史4项重要影响因素的回归参数见表2。

    表2 高血压相关因素逐步回归参数

    3 讨论

    本次对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状况调查表明,高血压患病与性别、年龄、肥胖、高血压家族史等因素有相关关系。调查还发现不同年龄段高血压分布有差异,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2]血压的变化与年龄的变化呈正相关,无论男性或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硬化,弹力变小,在心脏送出血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血管壁的压力必然会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对于影响高血压患病的高血压家族史,绝大多数研究认为,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患者与直系亲属血压有明显相关,家族史为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3]。肥胖影响高血压患病在临床和社区卫生服务调查中都得到了证实,其机制:肥胖病人体内脂肪组织大量增加,使血液循环量相应增加,亦使小动脉的外因阻力增加,心脏必须加强做功,增加心搏出量,以保证外周组织血液供应,因此而致的小动脉硬化,促使高血压的发生,加上肥胖者体内存在一定程度的钠潴留,进一步增加了循环血量,加重了高血压。对于性别影响高血压患病,各地区报道不一致,性别是一个综合的影响因素,因为性别的不同,将导致人体生理特点上、心理特点上以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对高血压患病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高血压的患病还与社区居民的饮食习惯、文化程度、体育运动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目前,高血压的病因预防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以社区为主的健康教育,进行综合防治。应做到“未病先防”:坚持定期测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增高,即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定期复查,接受健康指导;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指数,戒烟限酒,进行自我调整,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适时提高自我保健意识[4]。

    在本次社区卫生服务中,我们发现高血压患者在用药治疗上存在误区:一些居民不知道药物的选择以及服用的剂量;一些居民在血压下降一定值后自行停止了服药,停药后血压出现较大的反弹。正确的用药应坚持以下原则[5]:(1)长期用药:目前尚无根治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所以服用降压药必须长期坚持。(2)由单一的药物开始,剂量由小到大,若第1种无效,再采用合理的联合用药。(3)药物的选择:最好选用每天1次,具有24 h平稳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

    近年研究表明,脉压增大与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提示PP是一项比SBP和DBP更为重要的危险因素。脉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其增大可以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概率增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5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