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社区医学杂志》 > 2008年第6期
编号:11754642
小儿肌张力不全120例病因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5日 《社区医学杂志》 2008年第6期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08)06-0038-02

    肌张力不全是两组相反功能的肌肉共同而持续的强力不自主收缩,引起异常的姿势和固定的体位,以及反复发生的扭转运动[1]。现将我们收治120例小儿肌张力不全患儿病因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男52例,女68例,发病年龄为2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3±1.25)岁。其中,药源性肌张力不全75例(甲氧氯普胺中毒49例、氯丙嗪中毒8例、氟派啶醇中毒6例、苯妥英钠5例、卡马西平3例、氯丙咪嗪2例、马叮啉1例、苯海拉明1例),病毒性脑炎恢复期23例(乙型脑炎14例、麻疹后脑炎6例、腮腺炎病毒脑炎2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例),围产期脑损伤7例(缺氧缺血脑病4例、核黄疸3例)、脑性瘫痪6例,特发性全身性肌张力不全4例(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不全2例、多巴有效性肌张力不全2例),脑型肺吸虫3例,霉变甘蔗中毒2例。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药源性肌张力不全根据用药后出现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等即可诊断,诊断明确后停用相应致病药物,59例给予清水洗胃,全部患儿给予导泻,10%水合氯醛镇静,654-2、苯海索等控制锥体外系症状。

    2结果

    全部病例治愈,4 h内症状消失60例,4~6 h内症状消失9例,20 h消失1例。脑炎恢复期、缺氧脑损伤、脑瘫者均在针灸理疗、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加用安坦,肌张力增高者加用力奥莱素治疗,其中治愈29例,好转5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1例。特发性全身性肌张力不全3例给予美多巴好转,但停用后反复,1例多巴胺无效改用安坦有效,停用后复发重新加用后症状缓解。脑型肺吸虫给予吡喹酮、安坦治疗,分别在3周~4月症状消失。霉变甘蔗中毒2例分别予安坦、美多巴治疗,其中1例好转,1例死亡。

    3 讨论

    小儿肌张力不全是小儿锥体外系疾病常见的运动症状,根据病因分为特发性和症状性两类,症状性临床较常见[1]。本组120例中症状性者117例(97.5%),特发性者4例(2.5%)。在症状性肌张力不全中药源性75例,以大剂量或长期应用甲氧氯普胺多见,其次是神经精神类药物, 由于大剂量或长期应用这些药物可阻断纹状体多巴胺受体,使乙酰胆碱功能相对增强,使纹状体通路中抑制性多巴胺递质和兴奋性乙酰胆碱递质,两者之间原有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黑质对纹状体抑制作用被解除,出现锥体外系功能失调导致锥体外系反应[2]。儿童中枢神经黑质致密带多角形大细胞含色素不多,功能尚未成熟,多巴胺含量少,且儿童脑膜屏障发育不全,药物进入脑细胞浓度增加,故较成人更易出现阵发性肌张力不全症状[3],尤其是婴儿。本组资料甲氧氯普胺、氯丙嗪、马叮啉中毒中婴儿51例。且甲氧氯普胺中毒患者均来自农村,故笔者认为1岁以下不宜使用这类药物,同时应加强农村小儿消化道疾病的规范化治疗,从而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且这类患儿多为急性起病,详细询问病史对诊断本病尤为重要。其它症状性肌张力不全均有原发病史,或为原发病的伴随症状,本组中围产期脑损伤、中枢神经感染所致脑损伤病例均有明显的病史,通过康复理疗加安坦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治疗越早预后越好。
, 百拇医药
    特发性全身性肌张力不全属于儿童神经遗传性疾病,缺乏特异的神经病理,没有其他的神经系统受累症状,智力正常,早期发育正常,没有诱发因素,与遗传有关。有报道认为特发性全身性肌张力不全发病多在1~12岁,占儿童肌张力障碍的10%[4],多在儿童期及少年期发病,少数患者可延长至中青年。该病半数呈散发性,半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比例为1∶4,75%患者症状有晨轻暮重表现[5],与本组比较基本相同。本组中均在2岁以后发病,其中1例7岁发病。病程进展缓慢,病史在1~4年,服用美多巴好转但停用后反复,起效慢疗程长,其中1例无效改用安坦效果明显,且服用3年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在治疗肌张力不全患儿中安坦作用显著,且不良反应少、价廉。

    参 考 文 献

    [1]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71-780.

    [2]魏均民.胃复安中毒致死亡1例编后语[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4.

    [3]丘厚兴,蒋召伦,王晶.小儿中毒与急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3.

    [4]Nygaard TG,Duvoisin RC.Dopa-responsive dystonia.Adv Neurol,1988,50:377.

    [5]Charle PD,Davis TL,Rodertson D,et al.Dystonia and unique muscle features.Arch Neurol,1995,52:825.

    (收稿日期:2007-12-24), 百拇医药(洪 岩 田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