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社区医学杂志》》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755142
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社区医学杂志》 2008年第1期
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4208(2008)01-0069-02

    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现在护理模式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心身合一的医学观念为背景的“心理护理”正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我科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使该病并发症发生率由原来22%降为4%,无再次梗死病发生。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59岁。对照组病人采取的是常规的护理方法,本组病人发生并发症11例,占22%;再次梗死8例,占16%。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特别加强了心理护理,本组病人发生并发症2例,占4%;无再次梗死发生。

    2住院后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2.1恐慌、忧虑心理及护理由于本病发病突然,发展迅速,死亡率较高,病人入院时,心情紧张,充满恐慌、忧虑,且疼痛剧烈而持续,使病人产生濒死感,更加重了病人的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为患者创造了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以热情、亲切的语言对待患者,向他们介绍周围的环境及本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情绪对疾病的影响等,把治疗与检查尽可能地集中在一起,以轻巧、熟练的技术为患者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患者对4周的必须治疗时间认为时间长、医疗费用高,由于家庭社会经济的因素使患者产生一系列不良联想,心情忧郁,心事重重,情绪波动大,易激动,胸疼症状反复发作,血压波动大,心衰、心律失常相继出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