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糖尿病新世界》 > 2018年第9期
编号:13305068
动态血糖监测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1日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第9期
     [摘要] 目的 分析动态血糖监测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该社区2015年8月—2017年9月期间入选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2例,依据监测方法的差异性均分两组。采用指尖血糖仪监测的31例患者为参照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的31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比对临床疗效。 结果 比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血糖最高值、血糖最低值和MAGE,研究组优于参照组,数据结果经证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对两组产妇的血糖控制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研究组较比参照组更短,数据结果经证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动态血糖仪监测,可以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得以改善,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关键词] 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妊娠期糖尿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5(a)-0185-02

    妊娠期糖尿病具有特殊性,且该疾病在妊娠期并发症中较为常见,临床特征以糖耐量程度不同降低为主。据相关资料[1]表明,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比例为7%,分娩率为0.65%。由于妊娠期糖尿病为高危妊娠,若不能及时处理会对母婴健康造成威胁。临床既往的治疗方法以控制饮食和注射胰岛素为主,虽然可以获取一定的效果,但是血糖指标监测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低血糖风险也会明显增加[2]。为此,该研究选择该社区2015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2例,对其实施动态血糖监测的价值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抽取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2例,将所有患者依据监测方法的差异性均分研究和参照两组,每组31例。研究组中,最大年龄为37岁,最小年龄为25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30.13±6.22)岁,其中20例为初产妇,11例为经产妇,经核实后空腹血糖指标为(7.29±3.2)mmol/L,餐后2 h血糖参数为(15.3±6.0)mmol/L。参照组中,最大年龄为38岁,最小年龄为24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31.20±6.35)岁,其中18例为初产妇,13例为经产妇,经核实后空腹血糖指标为(7.30±2.8)mmol/L,餐后2 h血糖参数为(16.9±6.6)mmol/L。在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将研究组和参照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基本信息输入,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均先接受对症治疗,如:控制饮食,由于妊娠期會有较大的能量消耗,因此可依据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5:2:3的比例摄入,一日4餐的比例为2:3:3:2。在此期间,钙、维生素B、C、D和叶酸需适当补充。之后让患者保持坐位姿势,上臂和下肢进行脚踏运动,一周3次,每次训练时间为20 min。与此同时,患者每周需进行2 h的有氧运动[3]。若患者的饮食控制效果不佳,尿酮体结果呈阳性,可设置初始胰岛素剂量,利用胰岛素泵进行皮下输注。予以参照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指尖血糖仪监测,研究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则予以动态血糖监测,最后对血糖控制效果进行统计。

    1.3 指标的判定

    对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不同方法监测后的血糖指标进行统计,如: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HbAlc,之后记录两组患者的血糖漂移情况、血糖控制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4]。

    1.4 统计方法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证实,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血糖漂移情况、血糖控制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予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不同监测后的血糖水平

    研究组患者予以动态血糖监测,参照组患者予以指尖血糖仪监测,比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前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HbAlc改善优于后者,组间数据证实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不同方法监测后的血糖漂移情况

    比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最高值、血糖最低值和MAGE,实施动态血糖监测的研究组数据更优,与参照组数据结果比对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研究组及参照组患者不同方法监测后的血糖控制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

    研究组患者予以动态血糖监测,参照组患者予以指尖血糖仪监测,比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研究组更短,组间数据证实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孕晚期孕妇较易出现的并发症为糖尿病,其比例可达50%。该疾病的引发因素与机体分泌胰高血糖素致使出现大量糖尿病激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胰岛素严重缺乏存在相关性[5]。若此时机体不能确保分泌代偿性胰岛素充足,妊娠后期会提升糖尿病发生率。因此,对于该类患者而言,尽早监测和尽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既往的检测指标以空腹血糖为主,但是会存在较大的漏诊率。通常情况下,孕妇在24~28周,国际常选择的筛查方法以口服糖负荷实验检查为主,但是由于其过程具有复杂性,不易被孕妇所接受。有学者[6]研究后表明,妊娠期糖尿病和病理性妊娠、胎儿并发症有着直接关系,妊娠期糖尿病进行针对性治疗对降低母婴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若患者的症状较轻,可通过饮食和运动疗法,若患者的症状较严重,可在医嘱条件下使用过胰岛素,之后配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从而为日后的治疗提供依据。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通过持续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将完整的图谱进行提供,同时详细记录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这样可以让主治医师充分了解患者的血糖波动,同时可为治疗方案的拟定奠定基础,从而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临床既往的监测方法以指尖血糖仪为主,但是在夜间无症状低血糖时不能将血糖水平充分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疗难度。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以24 h监测患者的血糖动脉变化,之后与血糖指标相结合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7]。

    从此次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比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lc、血糖最高值、血糖最低值和MAGE,实施动态血糖监测的研究组较比实施指尖血糖仪监测的参照组更优,组间数据证实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从产妇的血糖控制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来看,研究组更短,该结果足以证实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动态血糖仪监测,可以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得以改善,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参考文献]

    [1] 彭静,牛建民,殷文静,等.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广东医学,2016,37(z1):120-121.

    [2] 王娟,陈学敬,杨香菊,等.24 h动态血糖监测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6):143-145,153.

    [3] 王艳萍.动态血糖监测在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波动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6):4154-4155.

    [4] 韩一栩.两种血糖监测方法在妊娠期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5(14):2122-2124.

    [5] 王爱萍.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效果及对孕产妇和围产儿结局的影响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23(5):557-561.

    [6] 唐丽姗,裘文娟.应用知信行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效果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5(9):1531-1532.

    [7] 李华萍,孙平平.动态血糖监测在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2011,34(9):717-720.

    (收稿日期:2018-02-07), 百拇医药(谢阿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