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下旬刊》 > 2019年第11期
编号:13401500
运用六经辨证思路治疗上寒下热证两例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1日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第11期
     【摘 要】:运用中医经典六经辨证思路治疗上寒下热证,六经皆有表证,可以对经络、脏腑病理变化有所掌握,对指导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论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上寒下热证;六经辨证;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1-03--02

    上寒下热证始出《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上寒下热证与上热下寒证不同,临床中极为少见,且无方对应。它大多以寒热错杂表现,一方面寒邪感于上,而见恶寒、恶心呕吐、舌苔白等症;另一方面,热邪结于下,而见腹胀便秘、小便赤涩等症。上、下各有不同的疾病,如上有畏寒痰饮喘咳的寒证,下有小便淋沥疼痛尿血之热证。

    因上寒下热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如仅用八纲辨证的共性进行分析,仅能辨别疾病性质,大体反映患者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如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但不能对病因与病位做准确判定,对临床诊治带来困惑。《伤寒论》的六经辩证不仅仅是一种辩证方法,而是一个包括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津液等在内的综合性辩证论治体系【1】。笔者运用六经辨证思路治疗上寒下热证可以对经络、脏腑病理变化有所掌握,对指导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论治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将临证中运用六经辨证思路治疗上寒下热证两例体会分享如下:

    官××,女,43岁,有高血压病史,【初诊】2007年6月15日,患者平素头晕耳呜,两周前受涼后,头痛发热,自服感冒药好转,现自觉双侧上臂外侧发冷,双足心发热,口干,二便正常,舌尖红赤,苔少,脉细数。证属上寒下热之少阴阳明合病,病邪入里,以邪入少阴虚热为急,以六味地黄汤加味滋阴清热。

    处方: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山药20克,丹皮10克,盐泽泻15克,茯苓15克,地骨皮10克,每天1剂,分早晚饭前两次服

    【二诊】连服上方三剂后,双足心发热好转,头晕耳呜口干减轻,双侧上臂外侧发冷如前,舌红苔白,脉细。此为阳气内郁,不能疏达,宜抓住少阴之枢,宣通气机,化阴通腑,以四逆散加味主之。

    处方:柴胡15克,芍药15克,枳实10克,炙甘草10克,郁金10克,每天1剂,分早晚饭前两次服,药后即饮米汤一碗。

    【三诊】上方三剂后余证皆平,嘱坚持服用六味地黄丸以巩固。随访至今,病未复发,且停用降压药,血压监测也复正常。

    【按语】六经辩证体系包含了经络、脏腑、气化等多重涵义,是机体应对邪气反映的高度概括和总结[2],本例属上寒下热之少阴阳明合病,双足心发热,从六经辨证是足少阴肾经所在,双侧手上臂外侧发冷,是手阳明大肠经所行,少阴君火阳明燥金,阳明、少阴皆以津液为本,以气机通畅为用,津液的消耗,气机升降的阻塞就是阳明病和少阴病(热化证)之间的共同病机, 阳明病和少阴病之间有相互传变的可能。少阴的热气加于受少阴(火)所克的阳明(金)而为热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少阴热化,施于阳明。” 故先以六味地黄汤加味滋阴,阳得阴敛,则阳有所依,自然阴阳互根相济,邪去正安,方中三补三泻合其阴阳,加地骨皮是其擅治少阴骨蒸,再以四逆散宣通气机,以解阳气内郁,方中枳实与柴胡配伍,一升一降,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加郁金是理气解郁,药后和服米汤,是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

    舒 ××,女,55岁,有慢性浅表胃炎、慢性尿道炎、睡眠障碍病史,【初诊】2017年4月11日,患者形瘦,心烦不得眠,双大腿内侧发烫,须用冰袋外敷,双侧上臂外侧发冷恶风,口燥咽干,纳可,二便正常,舌尖红,脉细数,证属上寒下热之少阴阳明合病,《类证治裁·不寐》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此时重在少阴从火化热,灼伤真阴,水不济火,心火独亢,内扰心神, 《伤寒论》少阴病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故以黄连阿胶汤原方育阴清热,交通心肾。

    处方:黄连10克、黄芩5克、芍药10克、阿胶10克(烊化)、鸡子黄一枚(搅和),温服七,每日三次。

    【二诊】连服上方二剂后,睡眠及双大腿内侧发烫明显好转,口干减轻,双上肢外侧仍觉发冷,舌尖红苔白,脉细数,因黄连阿胶汤苦寒黏腻,恐伤胃碍脾,不可久服;病势已去大半,改为天王补心丸,9克一日2次。

    【三诊】半月后,自述因外出聚餐食用滋补羊肉汤,当晚即尿血,但无尿急尿频尿痛,此前该患者曾因食用鸡肉或无明显诱因多次出现尿血,反复住院检查也未发现明显异常,诊断为慢性尿道炎,曾先后服大量抗菌素中药清热利尿剂,缓解后屡犯屡重,现尿血,心烦失眠,双大腿内侧发热,双上肢外侧发冷,舌尖红苔少,脉细数,按少阴之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气机不利证论治,治以猪苓汤合四逆散。

    处方:猪苓10克、茯苓10克、盐泽泻10克、阿胶10克(烊化)、滑石10克、柴胡15克、芍药15克、枳实10克、炙甘草10克,分早晚饭前两次服,药后即饮米汤一碗。

    【四诊】上方两剂后诸证皆平,嘱交替服用六味地黄丸和杞枸地黄丸以巩固。随访至今,尿血未复发,失眠偶有反复。

    【按语】本例属上寒下热之少阴阳明合病,双大腿内侧是足少阴肾经所在,双侧手上臂外侧是手阳明大肠经所行,肾为水火同宫之脏,藏真阴真阳之气。阳明阳气内郁,少阴之转枢失利,不能疏达,双上肢外侧仍觉发冷,少阴从火化热,灼伤真阴,则双大腿内侧发烫。先以黄连阿胶汤原方育阴清热,交通心肾,再用天王补心丸巩固,而此尿血但既非湿热蓄于膀胱,又非膀胱津液先虚,乃因少阴之转枢,邪居内外之间,清浊不分,水热互结。《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六经合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有力补充【3】,主证贯穿全局。须抓住根本,以少阴为急务,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利水为主,兼以养阴,合用四逆散清热透邪解郁、宣通气机,治以猪苓汤合四逆散和解而分消之,病遂告愈。

    参考文献

    梁华龙 《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辩证来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1(1)7 .8.

    洪辉华 六经辩证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 全国第十九此中医肺系病学术交流会暨2015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学术年会

    许涛 杨炼 六经合脏腑辨证探析(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9,41(3)1, http://www.100md.com(王庆 吴从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