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其它 > 黄疸
编号:13775135
无黄疸型肝炎证治心得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010
     【中图分类号】R25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0-0264-01

    无黄疸型肝炎,临床多见于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是引起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其致病因素是肝炎病毒持续存在,正气虚损、免疫功能低下、气滞血瘀痰凝,肝内微循环障碍、肝脏纤维化等,为其基本病理变化。

    对于无黄疸型肝炎的中医辩证施治个人心得当以肝郁脾困为纲。无黄疸型肝炎过去曾有多种分型:如湿热外感证、肝胆火旺证、脾胃不调证及血瘀气滞证等等,也有文献报道,主张分为五证或六证,关幼波将其分为八型,临证颇不一致。通过临床实践,认为不论分为若干证型,如能抓住肝郁与脾困症之主次而辩证,就能举一反三,应用于临床疗效也满意。所谓肝郁,主要表现为少阳证;所谓脾困,主要表现为太阴证。

    肝气易郁:肝主疏泄,有周转气血的功能,生性刚悖,恶抑郁之变,任何情志的刺激都可造成肝气的郁而不畅,疏泄失常,轻则气郁,甚者气逆,而气郁气逆又可引起血瘀,主要表现为:胸闷气憋,抑郁不舒,情志不畅,两胁胀痛,或周身串痛,胁下痞块,脉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4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