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 > 2007年第12期
编号:11513040
警惕:“浆源”火爆后面的隐忧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健康必读》 2007年第12期
     什么是“单采血浆”?所谓“单采血浆”是指把采到的人血用离心机分离,取走血浆后再把红细胞回输给卖血者,使其能很快恢复体力。这种方法采集的血浆是工业原料,与人们所熟悉的献血和输血完全不同。单采血浆站和负责采供临床用血的血站也完全不同。浆站的血浆卖给生物制药公司,提炼制成人血白蛋白、球蛋白和血小板因子等昂贵药剂。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使用的各类血液制品几乎都从国外进口。卫生部、外经贸部、海关总署在1984年和1988年两次联合下发通知:“鉴于资本主义国家中同性恋和静脉注射毒品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艾滋病又常见于男性同性恋者,而国外用于制造血液制品(如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的血浆供应者中同性恋者又占很大比例,为防止艾滋病传入我国,血浆、人血白蛋白、球蛋白等血液制品禁止或限制进口。”随后,国内开始大规模兴建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如今,我国血浆制品行业已有近20年历史,逐渐形成产业化。1996年12月,国务院发布《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对血液制品管理进入了法制化轨道。据统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颁发过180多个人血白蛋白生产批文,有30多个厂商涉足这一品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血液制品处理血浆量为2700吨,2002年为3000吨,2003年为3800吨,2004年和2005年由于血浆因素增长量不大,约有4000吨。其中显示着大量稳定、健康的“浆源”供应需求,“血浆经济”应运而生。

    2006年4月,卫生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共同下发《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转制方案》规定,原来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单采血浆站转制为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血浆站与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建立“一对一”供浆关系。对于今后由非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的单采血浆站,一经查实,将注销单采血浆许可证。按《转制方案》规定,单采血浆站转制应在2006年年底前完成。但由于种种原因,真正按期顺利完成转制的浆站并不多。浆站改制缓慢直接影响到原料血浆的供应,进而波及临床白蛋白的应用,白蛋白的价格随之“水涨船高”,甚至出现人血白蛋白有价(高价)无货的状况。

    在我国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地的贫困山区,不少农民都知道一种简单的“赚钱”方法——卖血浆。每卖一次,能拿到大约90元的“报酬”。对他们来说,如果每个月能够卖两次血浆,如果夫妻两个人去卖,这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上述省区血浆年采供量已占据全国单采血浆市场的“半壁江山”以上!

    由于受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倡导“血浆经济”的河南省,却留下了很多艾滋病患者的名声所累,人们对“血浆经济”有所诟病在所难免。而部分浆站简化采浆程序、跨区采浆、频采、超采、降低营养费标准等违规行为,既侵害“浆源”权益,也给血液制品安全使用带来隐患。面对客观存在的蓬勃发展的“血浆经济”,单采血浆的安全隐患应警钟长鸣,严格贯彻落实血液制品生产的技术规章、法律和政策保障,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实在是刻不容缓。, 百拇医药(吴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