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 > 2005年第8期
编号:11107338
自爱还是自恋:从“芙蓉姐姐”现象说起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1日 《健康必读》 2005年第8期
     传说每天都有5000以上的人,同时在线等待她,她就是芙蓉。这朵芙蓉,踏着未名湖的波色、穿过清华园的风烟而来,一时间红透了清华、北大、中科院。

    芳名更是远播到校园外的世界,在网络的边边角角到处留下一缕缕芙蓉香。都说网上有个“芙蓉教”,而教主就是我们的芙蓉姐姐。

    她的fans遍及海内外,很多fans流着热泪呼喊:水木可以封,芙蓉不能封啊!

    说到“芙蓉”这一称号的来历,据说姐姐最喜欢的是芙蓉花了。而且她喜欢把自己称为“藕”,藕的上半截当然就是被称为芙蓉的荷花,她又是清华BBS成名的,即所谓“清水出芙蓉”,所以不称她为芙蓉姐姐都过不去。

    虽然无数人面对芙蓉姐姐,总有种想“一吐为快”的感觉,有人甚至认为她作践了芙蓉的清高,不过好坏由人说,姐姐可在网上秀得自得其乐。天下有数不尽的美女,能让你记住的又有几个?不敢说芙蓉姐姐是美女,不过说她令人过目不忘,倒不是吹牛!

    为什么芙蓉姐姐会形成如此具有轰动效应的网络围观?网络在形成这样一个集体围观效应的过程中又扮演着怎样一个角色?一些以当代文化、社会心理、媒体传播为研究方向的学者,敏感地捕捉到这一社会文化新现象,尝试从文化、心理、健康的角度来挖掘芙蓉姐姐现象背后的东西。

    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当代文化研究者张颐武教授:

    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没有英雄的时代,观众和明星的界限日渐模糊,芙蓉姐姐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敢于秀出自己,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成为媒体关注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芙蓉姐姐”现象是平民的胜利,也显示了新兴网络媒体的影响力。

    另外,从社会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芙蓉姐姐”之所以受到众多学子的追捧,并不是当代年轻人理想和道德价值观迷失的症候,她只是以较为夸张的、戏剧性的、不十分得体、但又无伤大雅的肢体语言及文字反映了我们平常态的人生和人性的弱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6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