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 > 2004年第9期
编号:11107740
善待孩子的朋友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日 《健康必读》 2004年第9期
     小明是个腼腆的孩子,平时很少和同学交往,最近一段时间,他迷上了街舞,经常和一些穿着怪异、时尚的男孩子一起玩,一起讨论怎样学好街舞,小明变得比以前开朗多了。可是小明的妈妈不高兴了,觉得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就整天教育他不要和那些孩子在一起:“你看他们整天穿得怪里怪气,头发染得五颜六色,听的都是些毫无品位的音乐,又不爱学习,你要少和这些人来往……”小明虽然终止了和他们的交往,但性格却更加内向了,也更加沉默寡言了,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学习成绩却一直往下滑,小明妈这下着急了,赶紧找我这个当心理医生的同学诉苦。

    我告诉她孩子在上小学之前,高兴有人跟他们一起嬉耍,交换玩具等,这时的交友大体表现为“谁跟我玩,我跟谁好”的阶段。学龄初期儿童,也常常是因为家住得近而来往同行,或者是因为课桌相靠而交往较多,才结识为朋友的。到了小学高年级,特别是上了初中以后,孩子们对友谊的要求更加丰富并且提高了,他们多以共同的兴趣作为结交朋友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独立活动的能力逐渐增强,这时父母尤其需要更加关心他们的交友情况。有句古老的谚语说:“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可以知道你是个什么人。”朋友之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其影响有时会大过家长与老师的教育。少年个性的形成,往往和他们同哪些人交朋友密切相关。家长在这方面不应该图“省心”。比如说,一向按时回家的女儿,连续几天晚归了;又比如说,夏日的晚上,儿子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父母一定要及时地注意到这些哪怕是刚刚显露出来的变化。

    当然,了解孩子交友的情况,不是对他们满怀疑虑地搞什么“监督”,因为孩子对这种“不信任”的做法很反感,甚至会使家长失去了解真实情况的机会。家长可以要求孩子谈谈朋友之间的交往,这应该是作为“过来人”的父母与孩子推心置腹的谈心。孩子的朋友来“串门”了,大人正好从旁观察,得到直接的印象,并且还要很客气地对待孩子的朋友,以免伤害孩子的面子。还可以到学校去听听老师对孩子们的介绍。有的父母愿意拜访一下自己孩子好友的家庭,和对方的家长共商“教育大计”,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孩子的朋友,你是关心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还是无端地讨厌其中某个人,这是有天壤之别的。讨厌孩子的朋友中的某几个是正常的。但是,请记住下面几点:

    (1)对孩子的朋友切不可以貌取人,诸如发型、穿着打扮或是对音乐的选择。你应该尽量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的朋友。

    (2)如果你的孩子与朋友不能总是友好相处,不要大惊小怪。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罗伯特·塞尔曼教授曾经提醒说:“青少年时期,有时孩子们会利用他们的朋友来培养自己的辩论技巧。那是一种健康的标志,但是父母可能会误解。”

    (3)注意你表达厌恶某位朋友的方式。

    请记住:用笼统的语言批评孩子很少见效,也许会适得其反,如“他不是那种你应该交往的孩子”。专家建议,最好将评论集中在孩子具体的行为以及家长本人的反应上。

    (4)为孩子创造结交新朋友的机会。

    我告诉小明的妈妈: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具体的每一位朋友远没有友谊这个概念来得重要。仅仅动员孩子不要与某人交往很少会产生效果,特别是孩子朋友寥寥无几的时候。你得帮助孩子与你的确喜欢的人交往。, 百拇医药(阿 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