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性科学》 > 2010年第2期
编号:11874661
西方人类学领域中的同性恋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中国性科学》 2010年第2期
     70年代以后,伴随着同性恋解放运动,同性恋者变得越来越开放,有的公开自己的身份,并开始意识到要自己研究自己,研究同性恋在历史和文化中是怎样被表述的,社会性别和性取向是怎样被分类和建构的。

    80年代后,艾滋病首先在美国的男同性恋社区中出现并迅速蔓延,越来越多的社会研究转向于更深刻的理解人们间的性角色、性实践和艾滋病的关系。在艾滋病研究时,用更准确的“男男性行为者(MSM)”(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来代替“同性恋族群”。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制定出遏制HIV性传播的有效策略,而且可以减少艾滋病给男同性恋者带来的污名和误解。

    2 人类学对同性恋研究的理论模式的转变

    人类学对同性恋的研究总的来说经历了四种理论模式的转变,分别为:本质主义模式、文化影响模式、建构主义模式、以解构主义为基础的酷儿理论。

    本质主义模式下的人类学研究,把同性恋当成生物性的,是由基因决定的,人身体内的一种本能的驱动力。卡彭特(Edward Carpenter)在他的《原始人类中的中间类型》中认为,同性恋“是介于正常男人和女人间的一系列中间类型,例如,身体可能是女性的,但思维和感觉可能是男性的”Edward Carpenter. Intermediate Types Among. Primitive Folk: A Study in Social Evolution,New York: Mitchell Kennerley, .1914, P9.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