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5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562466
音乐张力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3期
     3 音乐张力的相关理论

    3.1 申克式分析理论

    申克式分析理论的提出者是Schenker(张力元,2005)。该理论主要研究调和级数(harmonic pro-gressions)是如何朝着一个分数逼近的这个问题。该理论体系中存在三级分析层次:前景、中景和背景,其中,前景(the foreground)是指从微观上显示了音乐作品中音与音之间、和弦与和弦之间的外在关系,基本上是音乐作品细节的整体展示:中景(the middle ground)包含中等深度水平的结构:背景(the background)是最基本的、最深层次的结构层面。对于音乐的分析主要是在中景层面展开的。该理论被音乐家和基于计算机的作曲家所认可。

    3.2 调性音乐生成理论

    调性音乐生成理论是由Lerdahl和Jackendoff(1983)提出的。试图通过提出一个部分基于生成语言学(generative linguistics)的目标(goals)而不是内容(content)的语法来描述听众理解调性音乐中的层级结构的方式。这个语法意欲提出音乐直觉(musicd intuition)的模型,并采取明确规则的形式指派或生成结构,这种结构听众可以从物理信号(或音乐表层)无意识获得。这些原则解释了音乐直觉的组成成分,音乐直觉从本质上讲是具有等级性的。

    该理论得到了多项研究的支持(Lerdahl & Krumhansl,2007)。例如。有研究表明,西方的听众具有对调性层级(tonal hierarchy)的内隐知识(Krumhansl & Shepard,1979;Krumhansl & Kessler,1982),即使是毫无经验的听众。他们也能分辨出同一个调(key)内的层级和不同调之间的区别(Dowling&Harwood,1986)。

    3.3 旋律期待模型

    Margulis(2005)提出的旋律期待模型实现了对音乐期待的量化预期。在该模型中描述了三种类型张力变化的反应:

    惊奇(surprise)——音乐张力与音乐期待等级水平呈负相关。

    拒绝(denial)——音乐张力与内隐的拒绝直接相关。

    期待(expectancy)——音乐张力是关于将来事件的事件的预期强度。

    对Margulis的音乐张力预期和Krumhansl的张力数据资料比较的结果表明(Krumhansl,1997),基于期待的张力是总体音乐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听众在连续等级进行评定和完成旋律补全任务中所做出的反应的结果,为Namour和Margulis的模型中的原则提供了实证支持(Cuddy & Lunney,1995;Thompson,et al.,1997;ScheHenberg,1996;Schellenberg,1997)。

    3.4 信息理论

    Shannon和Weaver(1949)提出了信息理论,主张如果听众听到了一系列音组成了大调上行音阶的前七个音,下一个音很可能是主音,在这种情况下的不确定性是较低层次的。然而,如果七个音按任意顺序弹奏,那么关于下一个音是什么音的不确定性就处于较高的层次了。当存在大量可能的结果,且同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时,不确定性最大。为了证实这一理论,研究者采用了以下方法:弹奏C大调音阶上的七个音符,停在导音上(自然音B),结果发现,对旋律的期待导致受到西方音乐传统同化和听众渴望解决到主音(C)。同样的现象在大调和弦的和声进行中也得到了证明:I-Ⅳ-ii-Ⅴ。

    4 音乐张力研究的进展

    4.1 音乐张力的发展特点

    Fredrickson(1999)以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音乐张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的判断标准更为宽松,而高年级学生的判断标准更为保守。

    Burnsed和Sochinski(2001)以成年人和青年人为被试,研究了响度变化对音乐张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但是该研究并没有对青年人和成年人的张力进行比较分析。

    王娜,刘湍丽,沈德立(2012)的研究结果支持。他们以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二年级中有音乐经验和无音乐经验的学生为被试,采用等级量表评定法,探讨概念提示和音乐经验对于音乐张力感知的影响。结果发现:(1)音乐张力感知是一个随个体成熟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之间音乐张力感知变化较大,到高中二年级趋于稳定;(2)音乐训练经验仅对小学四年级被试的音乐张力感知有促进作用,概念提示有助于小学四年级被试对音乐张力概念的理解,而对高二被试无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研究表明,小学四年级被试中无音乐经验者似乎受到具体概念的引导,开始按照给定的概念标准去进行音乐张力判断,从而使得有经验被试和无经验被试的音乐张力判断值没有显著差异。

    4.2 音乐张力引起的生理变化

    音乐张力引起个体的情绪变化会随时间在强度和质量有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生理学测量得到支持。Krumhansl(1997)以在校的大学生为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被试40名,他们一边聆听有6种悲伤、害怕和高兴感的音乐片段,一边检测这些被试是否引发了悲伤、高兴、恐惧和害怕的情绪体验。控制组被试38名,一边聆听音乐,一边由计算机记录他们的心脏活动、皮肤电活动和呼吸反应。研究者对比两组被试体验到4种情绪体验的程度差异。结果发现:(1)音乐对被试的情绪生理反应有全面的影响:(2)依据片段的情绪性质的不同,被试的生理指标有不同的改变;(3)悲伤的等级与心跳速度、血压、皮肤电传导和温度的变化相关最高;(4)害怕的等级与血液流动的速度和广度有相关;(5)高兴的等级与呼吸的变化有相关。

    Krumhansl(1996)让被试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降E调K282的第一乐章中的一段。要求他们对其做出知觉的判断。探讨当新的音乐主题和音乐张力出现时,被试的心跳和血压是否有变化。结果发现音乐张力的等级与被试心跳速度和血压的变化相关。 (王娜 刘湍丽)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