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医药论坛》 > 2010年第3期
编号:12040256
胎盘植入的治疗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家庭医药·医药论坛》 2010年第3期
     胎盘植入是一种少见的产科并发症,指胎盘绒毛因子宫蜕膜发育不良、胎盘附着部位异常等原因植入子宫肌层。根据胎盘绒毛侵入子宫肌层的程度,植人性胎盘分为粘连性胎盘(绒毛附着于子宫肌层)、植入性胎盘(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及穿透性胎盘(绒毛穿透子宫肌壁达浆膜面)。根据胎盘植入面积分为完全性植入胎盘(整个胎盘均植入子宫肌层)和部分性植入胎盘(胎盘部分植入子宫肌层)。其临床特点是胎儿娩出后胎盘不剥离或部分剥离,或孕期自发性子宫穿孔,发生严重的出血,是目前孕产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刮宫率的增加,胎盘植入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1],1994年Makhseed[2]等报告为9.5/10万,1997年吴燕[3]等报道其发病率为1/3435,国内最新报告的发生率为79.7/10万[4]。任何可能导致子宫蜕膜缺乏或发育不全的原因都有可能导致胎盘植入,往往需切除子宫以保全孕妇的生命。但这使患者丧失生育能力及正常生理周期,对其身心健康及内分泌系统都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胎盘植入的保守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胎盘植入的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1 保守治疗

    适应证 适于生命体征稳定,无活动性出血或通过加强子宫收缩、局部压迫止血后出血较少的患者。

    1.1 药物治疗

    1.1.1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为抗叶酸类抗代谢药物,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活性,阻断二氢叶酸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氢叶酸,抑制嘌呤和嘧啶的合成,干扰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使滋养细胞分裂受阻,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胎盘组织坏死、脱落、吸收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