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 2019年第11期
编号:13401416
胆结石关键在“通”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1日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9年第11期
     胆结石在临床非常常见,是胆道系统发生结石的疾病,中医对本病的论述分别见于“胁痛”“肝气痛”“黄疸”等病症。现代医学认为,当胆结石大于1厘米无法排出,主张手术切除。笔者临证30余年来,从中医经典出发,通过溶石、化石、排石3种办法治疗胆结石数百例,疗效显著。

    胆结石属于有形之物,可以从阴阳来辨治。当结石移动或有继发感染时,应当从阳证来入手,病位一般在少阳、阳明;当结石潜伏不动时,可从阴来治,病位在厥阴。

    辨证分型

    湿热型:表现为右上腹持续胀痛,腹肌紧张,多向右肩及背部放射,恶寒发热,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

    方药: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汤加郁金、金钱草。

    寒湿型:表现为右上腹胀痛,怕冷,大便溏稀;舌苔白腻,脉弦细。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乌梅、金钱草。

    此外,在胆结石发作期,疼痛剧烈时,可针刺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和阳陵泉(右侧),可使疼痛缓解。在结石缓解期,湿热型者可用散剂调治,取柴胡、川楝子、元胡、茵陈各50克,木香、郁金各100克,栀子、大黄各30克,丹参20克,金钱草300克,研末,每次服用3克,每日2次;寒湿型者宜将大黄附子汤打粉,炼蜜为丸,每次3克,每日2次,可以防止胆囊炎发作。

    验案一则

    颜某,男,39岁,初诊。

    现病史:右胁疼痛5年余,反复发作。B超提示胆结石,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絕,并求治于中医。现见右胁疼痛不适,面色白,腹胀,大便偏稀,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辨证:厥阴虚寒,太阴不足。

    治法:温通厥阴,温补太阴。

    方药:当归、桂枝、白芍、党参、白术、炮姜、香附各10克,甘草6克,细辛5克。10剂。

    二诊:服药后,患者右胁疼痛好转,腹胀减轻,大便仍偏稀,上方加肉桂5克、赤石脂30克,续进10剂。

    三诊:右胁疼痛消失,无腹胀,大便正常,舌淡苔白,脉较前有力。以大黄30克、附子100克、细辛30克打成粉末,每日2次,每次2克,巩固治疗。

    急性胆结石经过失治、误治,往往会转成慢性。虚寒性胆石症临床上非常多见,笔者多从厥阴入手,以当归四逆汤治之,取效尚可。

    临证心得

    临床中常将胆结石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复合性结石,因体积较大,不能通过胆道排出,这种结石通过中医治疗可以促进结石裂解;另一种是泥沙型结石,中医治疗效果甚好。

    笔者认为,胆为中清之腑,与肝互为表里,同属木,喜调达。当肝气郁结或肝胆湿热,极易引起胆汁淤滞不通,通降功能失调。治疗之法关键在于一个字“通”,可通过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通,寒者温而通之,虚者补而通之。欲得高效者,关键在于如何辨。

    肝与胆相为表里,胆汁的正常分泌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胆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实而不能满。若情志忧郁,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热郁结于中焦,或恣食膏粱厚味,则大壅大塞,肝失疏泄,胆失中清,通降功能失调,长期的湿热凝聚,胆液凝结煎熬日久,变成结石。

    临床中胆结石的治疗多从湿热、寒、郁三方面入手,由于胆囊结石是长期湿热不化,煎熬胆汁变成结石,所以湿热型最为多见。胆结石日久影响脾胃功能,会出现肝阳虚寒的证候,这时可以用当归四逆汤。郁为胆结石共同的病理基础,胆结石一般伴随胆囊炎的症状,患者自诉上腹部胀痛不适,所以解郁非常重要,常加用香附、郁金、柴胡等疏肝利胆。

    (摘自《健康报》), http://www.100md.com(徐书 刘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