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670163
心理疾病污名形成理论述评(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4期
     摘要 心理疾病污名是加诸于患者身上的耻辱标记,妨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心理疾病污名的成因理论包括功能主义和生物文化两个派别,污名的发展模型解释了污名的形成过程,身份威胁模型对污名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通过抗议、教育和接触可以有效地减少污名。在中国开展相关研究应注重分析传统文化、心理疾病类型与污名的关系,探讨各种减少污名策略的可行性。

    关键词 污名,心理疾病,污名的发展模型,身份威胁模型。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大大增加了人们罹患心理疾病的概率。心理疾病又称精神疾病,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行为及个性等方面出现失调。它有轻重之分:轻性心理疾病包括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等;重性心理疾病又称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偏执性及情感性精神病等。根据WHO的报告,现今全球每4人中就有1个人会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本可获治的患者却不愿接受治疗,已治愈的患者在重归社会时也会面临巨大阻碍。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心理疾病污名的存在。污名是加诸于患者身上的耻辱标记,让患者及其家属在社会上遭到歧视、排斥。WHO(2001)指出“心理和行为障碍患者康复的最大阻碍就是社会对他们的污名和与之相连的歧视”。

    要想有效地消除心理疾病污名,我们首先要对它的形成原因和作用机理有深入的了解 ......
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