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3期
编号:12040281
论国内关于死亡教育的问题(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关注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更加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当前,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的频发,加上2008年汶川地震后出现的群体性心理创伤事件等都在提醒人们重视死亡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而当前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期,笔者通过相关文献阅读,结合自身的理解,对当前死亡教育的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自己关于死亡教育的一些观点和意见,旨在为从事死亡教育研究的工作者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死亡教育;形式;死亡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3-0013-03

    死亡在我国是一个大家都讳莫如深的词,因为它代表了不吉利,它和性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被人提及。中国人总是回避和恐惧死亡,不能客观、科学地对待死亡,就如同我们对待性问题一样,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而生活中它又无法回避,常常让我们既尴尬又被动。人们对于不懂的搞不清的问题,往往就不能正确地处理它,甚至还会给人们造成很多负面影响。随着社会上出现日益增多的自杀事件(尤其青少年学生这一群体),人们逐渐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许多专家学者也在呼吁:我国应开展死亡教育。但是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还处于探索时期,还有待于大家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笔者经过多方面的阅读,结合自己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死亡教育,希望能给一些有志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士提供一些借鉴。

    一、死亡教育的内涵

    死亡教育对于我国来说可以算得上一个新生事物,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有一定距离。自从Herman Feifel于1959年发表第一部死亡教育的代表著作《死亡的意义》(The Meaning of Death)至今,死亡教育已在美国日趋成熟,而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焉知生。所谓死亡教育,就是如何认识和对待死亡所进行的教育。它从心理学、政治学、生命科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医学、经济学、护理学和法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来增进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使人善待和珍爱生命,在面对死亡事件时能寻求良好的社会支持。死亡教育所探讨的不只是死亡本身的问题,还包含人们对所处的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笔者认为死亡教育应该包括:生死的关系、死亡心理、死亡事件、自杀、临终关怀、安乐死、涉及死亡学的基本概念;正确的生死观;中外史上的死亡教育思想等。

    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如何坚强地面对人生,让人们理解死亡,而不是害怕死亡。不能让人们因为害怕死亡而珍惜生命,而是应该让人们对死亡坦然的同时也珍惜生命。因此笔者觉得死亡教育并不能归为生命教育。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应该去面对,而不是逃避,或是此消彼长。

    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很多人反对进行死亡教育,有的人认为会增加孩子对死亡的恐惧,还有的人认为年幼的孩子是没有死亡概念的,因此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是空想,根本不可能。但是有资料显示, 3~5岁的孩子就能够获得死亡概念, 只是受其时空概念的限制。他们认为死亡同睡觉一样是可逆的, 不会活动,没有知觉的身体状态就是死。 笔者并不否认,死亡教育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对他们不利,因为他们还太年轻。但是进行过死亡教育之后对他们的一生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或许比回避死亡教育要好得多。

    当今社会人们对生命极其地不尊重,虐杀小动物的事件常有发生。曾经轰动一时的某女虐猫事件,引起大家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声讨当事人行为的同时,笔者也在反思为何当今的人们如此不珍爱生命,面对一个个活生生动物的失去,如此地麻木不仁。因此现在在我国对人们进行死亡教育也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同时对治疗和矫正一些病态人格的生死观也有益处。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动不动就有要死的念头,因此每天都会有人用各种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时候笔者会心中不自觉产生疑问,那些自杀的人既然有死的勇气,为什么就没有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其实自杀的人并不厌弃生命,相反他们太热爱生命从而渴望生命,盼望扭转不利的局面,好让残缺的生命变得完全。很多人之所以会选择自杀,是因为在这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例如死亡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笔者也相信如果那些自杀的人在死之前接受过这样类似的教育,他们也不会选择这样解决问题的极端方式,或许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尽快开展死亡教育会大大减少每天自杀的人数,从而挽救那些一时想不开而轻生的人群。如果死亡教育能挽救那些轻生的人,那它的贡献就无可限量。从这一点来说,当下对人们进行死亡教育是必要的。

    此外,死亡教育还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心理品质的提升,因此它可用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具体实施途径。虽然我国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许多学校至今并没有开展起来,即使有的学校开展起来了,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其效果也差强人意。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找不到一条具体的实施途径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死亡教育的开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针对如今学生错误的生死观,开展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同时它也能很好地提升学生们的生命观,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增强学生的意志能力和耐挫能力等。

    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延续,如果他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人世,这必定会给这个家庭带来永久性的伤害。人生一大悲事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正因为如此,从小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同时,现在的一些中学生由于受到网络游戏和影视暴力的影响,胆大妄为,动不动就打架,总感觉自己小不用负责,并且下手比大人都狠,可见他们对生命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等到他们有认识的时候为时已晚。而通过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可以让大多数学生明白,生命只有一次。

    从上面的论证看,死亡教育是可行的教育,但并不是教导学生如何死亡,人总要经历生老病死,体会过酸甜苦辣后才回归尘土,每个人都有向往生的权力,每个人也终要面临死的召唤。所以笔者并不认为死亡教育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人只有到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才会去懊恼自己曾经放弃努力的事,才会去醒悟自己曾经是多么的幸福。何谓生命的意义?难道就只有生存?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世间万物有始必有终,教会学生领悟生命,生与死的教育就该相结合,缺一不可,不要让自己直到面临死亡才去后悔。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直到死亡都没有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死亡教育的形式

    死亡是神秘的,在于活着的人从未体验过, 而经历过的人又无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我们又不能真的让学生去自杀来体验死亡的感受,那么怎样让学生全面地认识死亡?考虑到我国的文化传统,笔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开展死亡教育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在学校里不仅应该有生命(不是生物)教育,更应该有死亡教育,进行死亡教育的方式很多,可以多选择积极的方式。教育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不见得必须是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地像上课那样来传授,那样的死亡教育就变味了,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据笔者了解,云南昆明一中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学校通过让高一学生集体写遗书进行死亡教育。大多数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在重新审视了生死之后,发现很多东西是需要珍惜的,这也达到了活动主办者的目的,让学生热爱生命,正确看待死亡。, 百拇医药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