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9年第2期
编号:13261051
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个案概念化咨询报告(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第2期
     在此模型图的指导下对小哲进行个案概念化解析。在其早期的生活经历中,简单粗暴的家庭教养方式、父亲去世的创伤、母亲不合理的期望、自己的慢性格形成了诸如“我很笨、学习不好就是没有出息、努力也学不好就是笨蛋、成绩差让妈妈更不幸”的灾难化和低估自己的信念。之后的成长中,上述信念与特定生活经验(化学课跟不上、老师的指责、妈妈的打骂等)相互作用,使小哲对与学习有关的人、学校这一特殊环境特别敏感,而自己又缺少应付的能力,当走进学校或者学校附近时便会产生强烈的焦虑,为了避免产生这种情绪体验,于是生出了许多回避行为以缓解焦虑,但也由此进入了恶性循环。

    四、干预策略与咨询过程

    (一)辅导目标

    (1)能正确理解同学、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认清母亲对自己的真实情感,帮助其理清思路,纠正错误的认知,减少情绪反应,改善睡眠。

    (2)改善与母亲的沟通方式,重新审视与母亲的关系,得到母亲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理解母亲的苦心。

    (二)辅导过程

    在个案概念化的指导下,制定了对小哲的具体干预策略并商定具体的咨询计划。共14次咨询,其中5~12次是主要的暴露阶段,每周2次,其余每周一次。

    1.心理教育:回避行为的恶性循环

    本模块对应咨询过程的第1~2次(第一阶段)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3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