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9期
编号:13134308
青少年冥想训练原理解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9期
     (五)冥想训练的原理解析

    研究者强调,冥想虽然源自佛教但无涉宗教,只是汲取了瑜伽和禅修理念,适用于任何个体参与。冥想训练只从身心功能层面调节情绪。首先,冥想是一种新的情绪放松方法,通过呼吸、静坐、内观获得身心平稳。其次,冥想训练能增加认知复杂性,冥想带来的新认知能有效转化负面情绪。一是克服自我中心,冥想让我们放下自我、走出自我、扩大自我认同,换位思考,在冥想中体察他人感受,接纳、同情。因为痛苦(负面情绪)与自我感形影不离,冥想能让人放下自我与身体、自我与思想、自我与环境等的二元对立,由此使人不会被负面情绪包围。二是冥想发展了新的人生态度,那就是“循其天性”,不刻意改变,这有助于化解人际冲突,利于儿童自主成长。三是冥想的最高级认知是超越思维的局限——强调对身心的客观观察、感受身心的整体性、感受身心的单一能量场。人的心智会经常把注意力带出身体,让人迷失在思绪中胡思乱想,冥想的目标就是拉回注意力,比如瑜伽的姿势就是让身体达到极限,从而使心智泯灭,让你明白人类绝大多数苦难都是思维、心智创造出来的,是不必要的。冥想让我们开放、接纳、取用当下的身体力量。再次,冥想带来宽恕、安忍、同情等积极情绪。一旦转回内在,觉察自己的心念及其来源,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恼怒的杀伤力同那些伤害者一样强大,这种洞察能使人超越一己之痛,而上升到对群体的仁慈。
, http://www.100md.com
    (六)儿童青少年冥想训练独具特色

    无论是儿童版认知冥想训练MBCT-C,还是正念减压疗法MBSR、接纳承诺疗法ACT、辩证行为疗法DBT等,除了与成人一样进行练习外,还独具特色。

    1.更体贴的设计、更多的活动时间和更艺术化的处理方法

    例如,认知冥想训练中,成人用八周时间每周冥想两个小时,儿童可用十二周每周冥想九十分钟,每12个成人指定一名指导师,每8名儿童可有一个指导师。为了照顾儿童注意力短暂、好玩好动的天性以及语言能力局限的特点,儿童冥想训练有更多活动、游戏、间隔休息和配发营养餐的设计。许多富于特色的儿童青少年冥想训练被开发,如整合冥想、认知教育、行为训练和武术练习(MMA)[3],以达到身心互动、整体提高的效果。此外,还有艺术化的处理如美术、音乐的渗入,帮助孩子们表达潜藏的愿望、减少压力和紧张、激发创造力。趣味性让孩子们情感上易于接受,那些强烈的积极信息就能溜进他们的防御机制(James 1989)。如“思想瓶”游戏让儿童在装水的玻璃瓶中加入石子珠子等代表自己的“思想”;当每人轮流晃动时“思想”不稳定,很难发现自己的“思想”;一旦静止它就安静下来,人们更容易识别出每个“思想”,从而让儿童明白安静对观察和发现自己的重要性。
, 百拇医药
    2.对指导者的要求更高

    冥想训练要求指导者具有家庭心理治疗师和冥想训练师的双重资格。指导者自己必须亲历禅修和冥想,有一种从冥想得来的灵敏、慈爱、沉稳品格,能用自身经验指导动作、教诲孩子。指导者需具备真诚、友善、权威、精神成熟等心理特征,能唤醒孩子们的善良和主动,帮助他们化解负性情绪,认清事物本质。

    三、 以亲子冥想为例说明冥想改良关系的优势

    冥想的接纳、不加评判、觉知自身和他人情绪等原则使其具有发展与调节人际关系的优势。研究发现:冥想训练与夫妻满意度高度相关。冥想认为愤怒和其他负面情绪不仅破坏了我们自身的幸福,也构成人际关系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发展慈悲(同情),放下私欲(我执)。

    研究者还专门为父母们设计了冥想训练计划。Duncan 等人(2009)认为父母冥想的目标是:1.积极聆听;2.接纳孩子和自我接纳;3.觉察孩子的情绪和自我情绪;4.调节亲子关系;5.同情自我和同情孩子。关键要素是敏感觉察、积极关爱、顺其自然。该研究对父母的冥想训练效果显著。例如,一名父亲谈到:以前总因为孩子说的话做的事情愤怒不已,冥想训练后发现孩子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只是方式不对。现在他能够换位思考、更清楚地看到问题实质。
, 百拇医药
    研究者认为,父母冥想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孩子,一是冥想降低了抑郁、增加了父母的幸福感,对孩子的温情增加,从而使孩子积极行为增多;二是父母教育效能感增加,带来对孩子的管理和监控能力的增强,从而减少了孩子的问题行为。

    第一条路径中,父母抑郁直接或间接导致孩子的外化问题行为,冥想使抑郁症状以及和抑郁相关的反刍思维减低,持续冥想能增加认知复杂性、提高情感觉知。当反刍思维减弱、脱离了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习惯反应,父母更容易享受积极情感状态,并感染孩子的情绪,孩子随之会变得积极主动和亲社会。

    第二条路径中,练习冥想使父母觉察和接纳、自我同情,探索和理解亲子的需要和欲望,发现自己的功利心或自己的情结导致不能设身处地替孩子着想,从而不再以自己的标准评判或一味指责,忽视孩子的认同需要和情感渴求。父母发现强加于孩子身上的不公平,能成功改变亲子之间那些抱怨指责—逆反冷漠的情绪互动模式,增加理解、支持和关爱,更好地和孩子互动,积极引导并顺其自然。最终,孩子顺从行为增多,父母效能感增加,能有效管理和监控孩子的行为,孩子的问题逐渐减少。
, 百拇医药
    冥想改变思维、反应、行动、创造模式,改变受无意识支配的习性反应,使注意力范围扩大,扩大到父母能够发现自己目前态度的形成历史,觉察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带来预期后果。例如,一位失落的母亲总想插手儿子的工作婚姻安排,来达到掌控生活、挽回面子的潜意识目标,在冥想中她定心悟真,发现了自己行为的荒诞结局。

    超然的领悟和接纳让家庭积极情绪增加,慈爱练习能进一步扩充这种积极情绪,让孩子把爱心扩展到所有人身上。从亲友开始逐渐扩展爱心,最后达到爱护“所有众生”。Gregory Kramer发现每晚的冥想练习能让孩子们更快乐、健康,富于创造性:通过观察思维和感觉,就可以改变思维习惯,为意识拓展奠定基础,有助于发展同情、催化质变学习,促进更多的视角转换(Mezirow,1997)。此过程中,个人情感识别力、移情能力、情感调控能力甚至情感意志力都会有显著提高。, 百拇医药(包华)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