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4794
生态模式下的多动行为咨询和治疗(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7期
     行为主义者认为我们通常是以可预见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这些反应或是来自获得的体验(积极强化),或是来自逃脱和避免不愉快的结果的需要(消极强化)。所以一旦来访者的目标得到了评价,就确定了目标行为。无论消极强化还是积极强化,目的都是增加目标行为。积极强化涉及增加对个体有意义的东西来促使特定的行为发生,跟随在行为之后的刺激是积极强化物。消极强化涉及逃脱和避免令人厌恶(不愉快)的刺激,个体被激发来表现愉快的行为以及避免不愉快的情景。

    改变行为的另一个操作方法是消退,是指从一个以前被强化的反应中撤消强化。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消退可以用在被积极强化或者消极强化所维持的行为中。虽然消退能减少特定行为的发生,但是它却不能取代那些已经消退的反应。由于这个原因,在行为矫正计划中消退经常和各种其他的强化策略一起使用。

    强化的目标是增加目标行为,惩罚的目标是减少目标行为。斯金纳(1948)认为,惩罚在行为的改变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经常被认为是改变行为的一个不令人满意的方式。他主张用积极的强化而反对用消极强化和惩罚。

    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也证明,阳性强化法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效果比较好,而消极强化和惩罚可能对来访者有一定的“副作用”。

    行为治疗一般包括5个步骤:

    A.“靶行为”发生的情境及其功能分析;

    B.“靶行为”的量化与标定;

    C.校正目标的制定;

    D.制定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的干预实施、监测、调整计划;

    E.结束及复发的处理。

    3.矫正方案

    (1)矫正时间:两个月。

    (2)拟矫正行为:上课时不离开座位;不去拍打或者以其他方式干扰同学听课;上课不突然放声大笑。

    (3)奖惩契约:

    A.课堂上专心听讲,不离开座位,不搞小动作,不突然放声大笑,一天六节课做到,老师给吴XX的表格上印一朵小红花,并口头表扬。

    B.连续三天做到,老师奖励吴XX一张变形金刚卡片,并在班上公开表扬一次。(来访者非常喜欢变形金刚,奖品是他自己选择的)

    C.连续一周做到,给家长发喜报一次。

    D.连续一个月做到,奖励一整套变形金刚卡片,并由班主任推荐为班干部候选人。

    E.在心理咨询师的见证下,班主任、数学老师、来访者及其母亲共同签订该契约。一式四份,班主任、数学老师、吴XX和咨询师各一份。

    制定奖惩契约,配合以目标激励和表扬激励,促进其进步。

    4.培养学习兴趣和训练注意集中能力。本阶段一共进行了三次咨询,每次咨询除了检查矫正方案的实施情况、结果反馈和检查作业之外,咨询师还通过一些方法引导来访者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训练注意力集中能力。

    比如,通过谈话了解到来访者的理想是将来做一名军官,指挥飞机大炮。咨询师在肯定他的上进心的同时,引导他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做军官,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

    绘画疗法对培养来访者的注意力集中能力特别有效。他在画画的时候,注意力特别集中,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在画画的过程中,很安静、端正地画自己的画,除了偶尔自言自语或者简单回答咨询师的提问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多余的语言和动作。所以,我多次使用绘画疗法培养他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5.本阶段干预效果。整个咨询阶段,咨询师和班主任、数学老师和家长都保持定期和不定期的电话沟通,及时了解和反馈方案的实施情况和作必要的改进等。

    矫正方案刚开始实施的前两周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是特别明显。上课仍然有搞小动作和放声大笑的现象。通过教师和同学的提醒、鼓励,该生不良行为逐渐得到矫正,第三周不良行为开始有明显的减少。

    第三阶段:巩固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续跟进和了解吴XX的行为矫正方案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反馈;进一步培养注意力集中能力;引导来访者学会尊重他人;通过讲寓言故事,使其进一步领悟尊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其把现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下去。

    比如,利用经典的舒尔特方格法测试并训练来访者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利用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讲通俗易懂的有教育意义的《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仙鹤》的故事,引导其进一步领悟尊重的重要性。

    四、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的主观感受

    老师开始喜欢我了,同学们也愿意和我玩了,学习成绩也提上去了,更愿意和堂弟堂妹玩了,爷爷奶奶也变得更慈祥了。

    2.相关他人(或责任人)的评价

    老师评价:开始两周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是特别明显,上课仍然有搞小动作和放声大笑的现象,通过教师和同学的提醒、鼓励,不良行为逐渐得到矫正。吴XX只要有一点点进步,老师就及时在班上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并随时将他的进步汇报给家长。五个星期后,良好行为逐步得到增强,搞小动作和突然放声大笑的现象基本没有了,学习成绩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母亲的评价:和堂弟堂妹的冲突少了很多,对爷爷奶奶的态度也转变了很多,学习成绩进步了。

    五、反思和总结

    1.需要改进和肯定的方面

    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手边的测量工具再多些,对来访者进行相应的测量和评估,会使诊断更科学,效果评估更明确和详细。肯定的方面:对来访者的行为矫正比较及时,采用生态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达到咨询目标。相关的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和积极参与使得矫正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生态模式的优势。

    2.经验总结

    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要及时,一旦不良行为形成时间比较久,成为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矫正起来就比较难了。

    对不良行为实施矫正,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还可能会有反复,心理教师特别是相关责任人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关注孩子,直到其养成了稳定的良好习惯为止。

    心理辅导教师还需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矫正方法。学生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后,要不断塑造和强化其良好行为,使良好行为得到巩固。

    在对不良行为进行干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和潜能,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才会有更好、更长久的效果。

    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干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合作配合很重要,只有双方共同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咨询和干预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孩子才能更好、更健康地成长。这也正是生态模式的优势所在。(稿件编号:100318007)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321004 ,电邮:junli411@126.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王军利)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