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用药》 > 2018年第4期
编号:13231539
靶向药物,肿瘤治疗的“新革命”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家庭用药》 2018年第4期
     传统上老百姓听闻的化疗、放疗、手术等治疗手段往往缺乏特异性,而且伴有较大的毒副作用,让人望而生怯。分子靶向治疗是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的概念,现用于分子机制明确的疾病,最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二十多年过去了,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被证实能够极大地改善癌症患者的预后,分子靶向治疗日益成为抗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

    回顾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每一个靶向药物的问世,都给肿瘤的治疗带来一场革命。1997年利妥昔单抗问世,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正式拉开了肿瘤靶向治疗的序幕。2001年上市的第一个小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开创了以酪氨酸激酶为靶点药物的先河。2003年上市的小分子药物吉非替尼,给肺癌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2004年上市的贝伐珠单抗,用于结肠癌的治疗,它的出现使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成为可能。

    作用机制

    从作用机制看,分子靶向药物是通过作用于癌症发生、肿瘤生长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点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它有其特定的适应人群,并不是每位肿瘤患者都有机会进行靶向治疗。简单地说,细胞表面存在很多蛋白质。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个蛋白分子A,它在正常细胞表达得特别少,或者几乎不表达,而在肿瘤细胞表面过量表达,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分子A具有肿瘤特异性,进而就可以针对分子A设计药物,杀死肿瘤,避免伤害正常细胞。因此,肿瘤靶向药物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很好地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提高药效,减小副作用。因此靶向治疗优点概括起来就是:特异、高效、低毒。

    靶向药物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不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2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