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用药》 > 2012年第1期
编号:12180089
中医谈“癌”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家庭用药》 2012年第1期
     “癌”字是个后起字,直到宋代才出现。现今能看到最早记载“癌”字的,是宋代《卫济宝书》,但其所指并非恶性肿瘤,主要是谈论发生于肌肤深层组织的脓肿。含义为恶性肿瘤的“癌”字之得名,主要是依据其症状性质与体征。公元1264年,南宋医学家杨士瀛(号仁斋)撰成的《仁斋直指方论》,最先将“癌”字泛指恶性肿瘤,并作了较确切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现状……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颈或肩或臂,外症令人昏迷。”中国古代医家因观察到有毒根深藏于体内,且能使患者发生昏迷后果的癌肿,其体征为凸凹坚硬,像岩石状,所以明清时代的医籍往往将恶性肿瘤称为“岩”,例如“乳岩”“肾岩”等。而在古代“喦”与岩字通,“喦”加上病字偏旁,即成为“癌”字了。

    ——傅维康教授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经典医学著作《内经》中就提到,肿瘤的病因是由于“邪气居其间”“久而内着”,意思是说:当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长期停留在体内时,就会引起机体的病理变化,导致机体某一局部组织的破坏或增生,逐渐形成一个肿物——肿瘤。明代《医宗必读·积聚篇》中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说明正气虚弱,邪气(致癌因素)侵入,时间一长,就会引起机体的病理变化。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的这些看法远不能认识和掌握肿瘤病理的根本性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