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1年第4期
编号:12138924
论黄帝内经的五行之常与外经微言的五行之变(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年第4期
     摘 要:古老的五行学说不仅仅影响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对于祖国传统医学更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作为奠定中医基础理论的黄帝内经对于五行的论述也有相当的比重,随着历代中医名家们的认识和阐发,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外经微言的腾空出世,又给古老的五行学说新的生机和力量。内经中的五行之常与外经微言中的五行之变形成了五行学说两种主要的学说影响着中医的临床辨证和用药规律。

    关键词:五行;常;变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761-02

    1 黄帝内经的五行之常

    五行之常的概念是由外经微言中五行之变相对而产生的概念,在很多中医类书籍中并不常见。五行之常主要包括五行生克制化概念,和中医基本理论教材中所说的概念基本一致。

    在内经中提及五行或者五行思想的篇章,主要是《素问》【sup】[1]【/sup】72篇中(不包括7篇大论和素问遗篇),《生气通天论篇3》,《金匮真言论篇4》,《阴阳应象大论篇5》,《六节藏象论篇9》,《五脏生成篇10》,《异法方宜论篇12》,《移精变气论篇13》,《脉要精微论篇17》,《平人气象论篇18》,《玉机真脏论篇19》,《脏气法时论篇22》,《宣明篇23》,《宝命全角论篇25》,《离合真邪论篇27》,《太阴阳明论篇29》,《阳明脉解篇30》,《刺热篇32》,《逆调论篇34》,《气厥论篇37》,《咳论篇38》,《腹中论篇40》,《风论篇42》,《痹论篇43》,《痿论篇44》,《奇病论篇47》,《刺要论篇50》,《经络论篇57》,《水热穴论篇61》,《四时刺逆从论篇64》,《标本病传论篇65》,《方盛衰论80》,共31篇。

    在《灵枢经》【sup】[2]【/sup】81篇中,涉及到论述五行的篇章有:《本输2》,《小针解3》,《本神8》,《终始9》,《经脉10》,《经别11》,《经筋13》,《脉度17》,《热病23》,《师传29》,《五乱34》,《五阅五使37》,《阴阳系日月41》,《顺气一日分为四时44》,《本脏47》,《五色49》,《论勇50》,《逆顺55》,《五味56》,《五禁61》,《五味论63》,《阴阳二十五人64》,《五音五味65》,《官能73》,《论疾诊尺74》,《九针论78》共26篇。有此可见五行思想在内经中的篇幅还是有相当的比例的。

    在《素问》中的五行思想主要是要把存在于世界上的精神与物质纳入五行体系当中,主要有:五行、五脏、五音、五味、五色、五志、五谷、五禽及五行相生相胜学说,其中又以对五行相胜理论的运用居多。以《阴阳应象大论篇》为例,“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瘟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咳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之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在《灵枢》的五行主要是被纳入五行范围的条目增加:如以五行对人的分类(《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将具体的经络纳入五行,如三阴三阳经与五行相配,把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等。与《素问》中的五行说相比,《灵枢》的五行说并不丰富,也不复杂,主要是增加了五行与经络相配的内容。以《论勇》为例,以人的体质对四时之风为病的影响。

    “少俞曰:春温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

    总之,通过对黄帝内经中五行学说的全面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内经中的五行之常,主要是①被选入五行体系的事物范围的明确;②有关五行理论中相克理论运用较多;③五行的运用范围主要涉及治则、治法、诊断、病因、病机、疾病进展和预后、经络。

    2 外经微言的五行之变

    《外经微言》【sup】[3]【/sup】一书为陈士铎遇仙传书系列之一,现存七种遇仙传书尤以此书最奇,全书体例类似《黄帝内经》,也是采取了一问一答的方式阐述医学理论,是一本纯粹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的专着,这在中国医学史上除了《黄帝内经》《难经》很少再能见到类似的书籍了。只是很可惜此书只有一个精抄本存世,现存在天津高等职业医学专科学校图书馆。此书81篇,主要是黄帝和他的大臣之间谈论医学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摄生,藏象,经络运气,脉色,阴阳,五行等诸多内容。笔者关于五行方面有几分心得与大家分享。

    在《外经微言》中主要论述五行的有《2顺逆探原篇》《24肺金篇》《25肝木篇》《26肾水篇》《27心火篇》《28脾土篇》《29胃土篇》《30包络火篇》《31三焦火篇》《32胆木篇》《33膀胱水篇》《34大肠金篇》《35小肠火篇》《38五行生克篇》《40水不克火篇》《60阴阳上下篇》《73补泻阴阳篇》等。其中以《38五行生克篇》论述五行最为全面具体,在各个脏腑篇均是以此篇章为基础进行具体的运用和对各个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8篇五行生克篇》认为,在《黄帝内经》中仅仅论述的是五行之常,五行之变有更多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生中之克、克中之生、生不全生、克不全克、生畏克而不敢生、克畏生而不敢克等六方面的内容。

    生中之克:五行之常为水生木,之变为肾中无水,水涸而火腾,肝木受焚;五行之常为木生火,之变为肝中无水,水燥而木焦,心火无烟;五行之常为火生土,之变为心君火和包络相火二火无水将自炎,土不得火之生,反得火之害;五行之常为土生金,之变为土中无水,干土何以生物,铄石流金,不生金反克金;五行之常为金生水,之变为金中无水,死金何以出泉,不生水反克水。, http://www.100md.com(孙凯 王象礼)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