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138757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脾虚证本质研究探析(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贾连群 王彩霞 冯峻屹
第1页
第7页

    参见附件(4912KB,7页)。

     3 蛋白质组学在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

    科技在医学领域的迅猛发展,现代生物学技术已经深入到后基因组—功能基因组的研究,而蛋白质组学是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体系。蛋白质组为生物机体、组织、细胞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表达的所有蛋白质。蛋白质组学可以从整体水平上反映特定状态下蛋白质表达的动态演变过程,其特点是采用高通量、高分辨率的蛋白鉴定技术,全景式的研究在特定生理、病理、药理条件下的蛋白表达及功能谱,其从整体上研究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的方法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

    目前,蛋白组学技术已被初步应用于证候本质的研究领域,文献检索结果显示,蛋白质组学研究已涉及中医脾虚证、血虚证、肾阳虚、肾阴虚、肝郁证、毒热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阳上亢证等。胡学军研究脾虚小鼠小肠上皮细胞的蛋白质组特征,对33个蛋白质点表达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表达呈双向变化,以下调为主,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表达下调蛋白质点27个,表达变化的蛋白质涉及细胞各部位【sup】[17]【/sup】。卢德照对肾阳虚大鼠肝线粒体蛋白质组研究发现,肾阳虚动物能量代谢相关酶的变化与肾阳虚的临床虚寒症状有关【sup】[18]【/sup】。赵慧辉【sup】[9]【/sup】探讨冠心病血瘀证蛋白质组学特点发现患者血浆α 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α l 链等表达升高,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AⅣ等表达降低,提出该差异蛋白可能作为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或治疗的新靶点。丁莺总结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发现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组织提取物均有多种蛋白质表达的显著变化,这些结果可能成为此类癌症的诊断标志物和潜在的分子治疗靶标【sup】[20]【/sup】。

    笔者认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通过对脾虚证候模型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和功能的研究,结合生物统计学比较分析,建立脾虚证相关的蛋白质表达图谱和数据库,可为揭示脾虚证的现代科学意义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本课题组与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合作,利用荧光差异显示凝胶电泳(DIGE)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分析比较了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大鼠小肠蛋白质组改变,初步筛选出39个有差异的蛋白质,其功能涉及糖代谢、脂类代谢、能量代谢以及炎症等诸方面,资料整理挖掘和进一步的验证工作正在实施之中。

    4 结论与展望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目前证候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尚少,多处在探索阶段。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脾虚证的研究就更为少见。然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的一致性使得蛋白质组学技术尤为适合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作为中医证候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脾虚证,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此方面研究应得到更多的关注。虽然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仍有很多问题和缺点亟待解决,但是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与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蛋白质组学必将在中医与西医各学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搭建起中西医结合的交叉点。

    参考文献

    [1] Dove A. proteomies: translation genomics into products? [J]. Nature Biotechnology,1999,17(3):233-236.

    [2] 葛文松,刘杰民.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误区与对策[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26 (1):6-7.

    [3] 潘志恒,陈国浩,梁九根,等.慢性胃脘痛患者中医证型与核素胃排空功能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 (3):143-146.

    [4] 任平,黄熙,张莉,等.四君子汤对实验性脾气虚大鼠胃排空率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 (8):596-598.

    [5] 孟畅,王伟,李伟生,等. 实验性脾气虚证大鼠离体结肠运动的改变[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l,22(4):360-361.

    [6] 孙远岭,奚政君,祝明杰.脾气虚大鼠胃粘膜结构改变及运脾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 (12):742-743.

    [7] 姚永莉,宋于刚,赵彤,等.大鼠脾虚证模型的胃肠粘膜形态学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 (1):8-9.

    [8] 蔡莹,蔡光先,刘柏炎,等.生晒参超微饮片对脾虚小鼠小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3):20-22.

    [9] 王洪海,谢鸣.复合因素致脾虚证模型大鼠血中胃肠激素含量的变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 (10):30-35.

    [10] 徐珊,杨青,成信法.乐胃饮对脾气虚实验大鼠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 (1):20-22.

    [11] 任平,黄熙,李月彩,等.脾虚证大鼠组织和血浆中SS,CCK,Mot含量的变化[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8(4):436-438.

    [12] 刘素梅.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胃窦部SP、VIP、CGRP含量的研究[J].首都科技大学学报,1998,19 (2):105-108.

    [13] 王晓明.“脾为后天之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J]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3):139-141.

    [14] 刘艳明.脾阳虚大白鼠造型脂质过氧化速率和抗氧化能力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13-18.

    [15] 吴苏冬,周冬枝,贾宗良.结肠癌脾虚证p53, Bcl-2和Bax的表达[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912KB,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