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0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184405
1124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病死率相关性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刘红旭,王 玲,尚菊菊
第1页

    参见附件。

     3.1 一般情况

    AMI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本研究中男性占63.5%,女性占36.5%,男女比例为1.75∶1,与1999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年北京地区5家三甲中医医院400例AMI患者住院治疗状况调查结果相比[4]女性发病略有下降,而与一项2000年1月1日-2001年3月31日北京地区西医医院AMI患者住院治疗状况调查结果相比[5],中医医院女性AMI患病率依然偏高。

    本项调查中显示患者平均年龄(66.5±12.4)岁,65岁以上的患者占据了总发病人数60%以上,比此前北京地区中医医院调查结果平均年龄增长2.2岁[5],对比北京地区西医医院AMI住院患者平均年龄(61.42±10.14)岁的结果[6],提示中医医院高龄患者所占比例偏高。

    3.2中医证候分布特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证候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7]。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是辨证的关键[8],证素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而提炼出的具体诊断单元,临床所作的具体证名诊断都是由证素相互组合而构成的[9]。本研究是将中医证候特征分为证素和证型分别予以分析的。

    证素研究显示,AMI患者中证素出现频率按大小依次为血瘀证、气虚证、痰阻证、阴虚证、气滞证、阳虚证、血虚证、寒凝证。虚证以气虚所占比例最多,实证以血瘀所占比例最多。此结果与以前调查结果一致[5]。

    证型研究显示,AMI患者证型表现复杂多样,1124例中共出现74个证型,考虑可能原因:一是AMI为临床的急危重证,变化快;二是本项研究患者年龄跨度较大,伴发基础疾病不同,反应在证候方面即为多样性;三是本项研究涉及了北京地区14家中医医院,包括8家二级医院,可能存在中医临床诊断欠规范的问题。

    分类证型研究显示,1124例AMI患者中虚证59例,占总例数的5.2%,实证347例,占总例数的30.9%,虚实夹杂718例,占总例数的63.9%。AMI临床证型表现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实证次之,单纯虚证相对出现较少。

    系统检索并分析了1996年1月-2005年6月近10年AMI中医证候学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10],其中检索到的有关临床证候研究文献40篇,实际符合文献选择标准的文章24篇,累计病例2593例,其中实证1484例,虚证774例,虚实夹杂335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57.2%、298%、12.9%,实证多于虚证,多于虚实夹杂证。在文献研究中所得的结果与本组研究结果提示“AMI临床证型表现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实证次之,单纯虚证相对出现较少”不相符合,考虑原因有三:一是研究文献的证候诊断容易执繁就简,二是临床调查病例可能证候诊断欠规范,三是研究病例的地域差异。

    3.3AMI中医证素 证型与死亡情况的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1124例AMI患者中,死亡157例,总病死率14.0%。在中医证候方面主要通过证素、临床证型、分类证型3个方面与死亡情况进行研究。

    死亡与证素关系研究中显示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而以血虚证为最。

    死亡情况与证型关系研究中显示4个主要证型即气虚血瘀证,血瘀痰阻证,气虚兼痰瘀互阻证,气阴两虚兼痰瘀互阻证与死亡风险无明显相关性,可能与AMI中医临床中辨证分型过多有关(共74型),这提示我们有待进一步规范AMI的诊断,更好的为指导临床治疗服务。

    分类证型中虚证与死亡具有相关性,是死亡的危险因

    素。研究提示,AMI患者中存在虚证(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的患者比实证、虚实夹杂证面临死亡的风险可能更大,更直接。AMI起病急,进展快,对AMI的治疗常常更加注重“急则治其标”,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治疗急症的过程中,不应忽略虚证的潜在危险,治疗上应标本兼治。

    4结 论

    从基本证素分析,以气虚、血瘀所占比例最高;临床实际证型过多;分类证型显示虚实夹杂证为主。

    证素及分类证型研究结果均提示虚证与死亡有相关性,其中以血虚证为最。提示虚证是AMI死亡的危险因素,治疗上应注重标本兼顾。

    临床实际证型与病死率无明显相关性,可能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化不足有关。

    单一证素不能完全反映临床患者疾病的实质,相关研究可能更适合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层面,证素的规范化研究,是进一步标准化临床证候诊断的重要手段。

    (感谢:按病例贡献度排序: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史大卓,王承龙,苗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红旭,周琦,王玲;北京市怀柔中医医院:陈少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林谦,吴旸,崔晓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胡元会,齐文升,房玉涛;北京市房山中医医院:王静;北京市密云中医医院:任少岚;北京市通州中医医院:周红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硕仁,鲁卫星,刘清泉;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吴红金,于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霍艳明,于洁,张瑞林;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张志勇;北京市大兴中医医院:邓娟,马力;北京市平谷中医医院:刘大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2] 李静,华琦,谭静,等.13年来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特点和变化趋势[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6,5(4):276-282.

    [3]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原心病专业委员会.7823例次急性心肌梗死一般资料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2):101-104.

    [4] 王硕仁,刘红旭,赵冬,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5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