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80151
冠心病从虚论治摭拾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王彩路 焦富英
第1页

    参见附件(318KB,2页)。

     (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称之为“胸痹”、“心悸”等。其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虚为本。“虚”即是人体脏腑功能减退,从而使气血、津液、阴阳运行失常,导致心脉痹阻不畅而发胸痹。因此在治疗上,以治本补虚为先,标本兼治,“治虚邪者,当先顾其正气,正气存则不致于害,且补中自有攻意”。

    关键词:冠心病;治疗;虚证

    中图分类号:R25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1001-02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祖国医学无冠心病一词,根据其症状表现,将其分别称之为“胸痹”“心悸”“卒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金匮要略》中描述为“胸背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咳唾,短气不足以息,胸满气塞不得卧,胁下逆抢心。”《圣济总录>中曾记载“胸瘠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从而指出了胸痹的病位、基本症状。

    1发病机理

    对于胸痹的发生,《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大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阳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灵枢·经脉》谓“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太平圣惠方》治心痹诸方中指出“大思虚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不去……心中幅幅如满,蕴蕴而痛,是谓心痛。”《玉机微要·心痛》中认为“病久气血赢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观其病因,有因于阳虚、因于阴虚、因于气虚、血虚及五脏中心。肺、脾、肝、肾的不足等,这些病因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脾主运化精微,水湿,“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与肺吸入之报相合“积于胸中而为宗气”“以贯心脉而行呼吸”。脾虚失运,宗气生成不足,则气血不畅可致血瘀;另水谷精微不化,聚而成痰,痰浊内蕴,逆乘上焦阳位致痰瘀;另水谷精微不化,宗气生成不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1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