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54736
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日 丁桂霞 胡大吉 李有田
第1页

    参见附件(171KB,2页)。

     摘要:抑郁症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其发病的确切机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抑郁症的研究。文章主要阐述了长期以来对抑郁症机理研究的各种学说概况,旨在为进一步探讨抑郁症的诊治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抑郁症;神经递质;内分泌;循环系统:遗传;社会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733-02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神经递质学说

    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间的浓度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整体精神活动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状态。目前已知如下4种神经递质[1]

    1.1去甲肾上腺素有人从抗抑郁药物及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的药理作用得出:抑郁症患者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的突触间隙缺乏其递质NE,而抗抑郁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阻滞突触前膜对NE的重摄取,使突触间隙NE含量增加,有充足的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消除抑郁症状,从而增高突触间隙NE的含量及消除抑郁症状[2]

    1.25-羟色胺5-羟色胺(5-HT)系统与情绪抑郁有重要关系。5-HT功能活动降低,则患者容易出现心情抑郁。拟5-羟色胺药物在临床上是高效的抗抑郁症的药物,可以选择性地抑制5-HT的重摄[3]。研究表明[4]大鼠经过21天的应激刺激后,抑郁症模型大鼠皮质、海马和下丘脑NE、5-HT和DA及其代谢产物总量减少。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能增加大鼠脑内5-HT的含量,其抗抑郁机制在于阻断5-羟色胺能神经末梢对5-HT的重摄取,增强突触传递作用,使病情得到改善[5]

    1.3乙酰胆碱乙酰胆碱的功能与记忆、学习有关。Janowsky等人认为胆碱能神经元广泛分布在大脑边缘系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