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世界》 > 2006年第12期
编号:11365376
脑膜白血病鞘内注射化疗及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医药世界》 2006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白血病患者鞘内注射化疗药物的方法及护理,方法治疗和预防两手抓,佐以精心施护。结果疗效满意,既达到治疗作用,又有预防效果,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延长无病生存期。

    关键词:鞘内注射 化疗方法 护理

    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是预防和治疗脑膜白血病的重要手段,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通过对42例白血病患者鞘内注射甲氨喋呤治疗脑膜白血病的观察及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分治疗组和预防组,治疗组17例,预防组25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经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诊断为白血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2例,恶性淋巴瘤神经侵犯1例。

    2药物及方法
, 百拇医药
    2.1药物:甲氨喋呤,本品是一种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主要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而使二氢叶酸不能被还原成生理活性的四氢叶酸,从而使嘌呤核甘酸和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一碳基因的转移受阻,导致DNA的生物合成受抑制,本品主要作用于细胸周期的S期,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2.2剂量:用于治疗脑膜白血病,鞘注每次6mg/m2,成人常用量为5-12mg,一日1次,5天为一疗程,用于预防脑膜白血病时,每日10-15mg,一日1次,每隔6-8周一次。

    2.3方法:

    2.3.1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抱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挽住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

    2.3.2确定穿刺点,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间隙进行。
, 百拇医药
    2.3.3常规消毒皮肤后,打开无菌穿刺包,戴无菌手套与铺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局部麻醉。

    2.3.4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约为4-6cm,儿童为2-4cm,当针头穿刺韧带与硬脑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即可见脑脊液流出,放出等量脑脊液,然后再等量置换性注入药物。

    3护理

    3.1心理护理:病人对“鞘注”缺乏认识或对医生缺乏信任,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我们用医学科学知识耐心细致地讲解,介绍医生精湛技术,稳定病人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树立病人的信心,使其以正常的心态接受治疗。

    3.2“鞘注”过程中,护士可与病人交谈,分散病人的注意力,配合医生顺利操作。

, 百拇医药     3.3穿刺后穿刺部位压迫5-10分钟,有出血者压迫时间延长,敷料固定完好,三天后方可洗浴。

    3.4“鞘注”后去枕平卧6-8h,以防头痛,有头痛者可通知医生对症处置。

    3.5防止突然变换体位,变换体位时动作宜缓慢。

    3.6观察生命体征,术后6h内每30min至1h测血压脉搏一次。

    3.7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加强巡视,观察有无视力模糊、眩晕、头痛、意识障碍等,有消化道反应者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按医嘱给止吐剂,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炎及口腔溃疡,发现感觉异常或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及时对症处置。

    3.8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利排尿,协助排除体内毒素,减轻肝肾损害。

    总结:白血病是恶性肿瘤,脑膜转移是白血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是治疗和预防脑膜白血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全身化疗的一种辅助治疗,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达到治疗作用,又有预防功效,临床上只要正确运用此方法,精心护理,可使脑膜转移症状消退,并可预防脑膜转移,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延长无病生存期。

    参考文献

    戚仁泽 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学(第四版)499页, 百拇医药(王大光 徐佳丽 王 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