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0年第5期
编号:11885831
中医整骨手法在儿童尺桡骨双折治疗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年第5期
中医整骨手法在儿童尺桡骨双折治疗中的应用

     捅要:目的:现察手法整复治疗青少年尺桡骨双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尺桡骨双骨折患者进行传统三步手法整复、小夹板加旋中板固定,观察并调整固定松紧度,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月,结果优25例,良8例,优良率达到84.6%。结论:手法整复治疗青少年尺桡骨双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优良的特点,临床疗效肯定。儿童尺桡双骨折,为骨科临床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6%~11.2%。多数骨折后只是成角或青枝,对于尺桡骨完全骨折后,骨折端常可发生旋转,成角和背向重叠移位,背向重叠移位在临床上尤为多见,临床上常试行手法复位。若治疗不当,则可出现成角,重叠,畸形或不愈合,导致前臂功能受限,甚至严重残疾。自2006年—2009年,笔者采用中医整骨手法整复尺桡骨骨折背向重叠移位骨折39例,均获得解剖对位和近解剖对住,完全恢复了前臂的正常功能,达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尺桡骨骨折 儿童骨折 正骨手法 中医骨伤科学 夹板外固定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一1879(2010)02—0053—02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9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3例,女16例,年龄3~13岁,受伤复位时间最短1小时,最长6天。上1/3骨折2例,中1/3骨折16例,下1/3骨折21例。骨折类型:横断型18例,斜型5例,螺旋型3例,粉碎型3例,青枝型骨折10例。39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尺挠骨干双骨折的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①拔伸旋转:小儿取坐位或抱坐位,根据儿童年龄和合作情况分别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或氯胺酮麻醉,麻醉生效后,肘关节屈曲90。,肩外展90。前臂置于旋前位,两助手拉患者前臂作持续对抗牵引3—5分钟,充分牵引纠正重叠移位及成角移位后。②夹挤分骨: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术者用两手拇指挤,示、中、环三指分置骨折部的掌、背侧,沿前臂纵轴方向夹挤骨间隙,使向中间靠拢的挠尺骨断端向挠、尺侧各自分离,骨间膜紧张。通过上述两步,一般能确保一根骨端的对位。③折顶回旋:拔伸往往很难将重叠移位完全纠正。此时在保持分骨的情况下,术者对仍有错位的骨端用两手拇指由背侧推按突出的骨折断端,两手其他四指托提向掌侧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先逐渐向原来成角变位的方向加大成角,直至突出的骨皮质与下陷的骨皮质对端相顶后,再骤然向回反折。反折时拇指继续往攀侧推按向背侧突出的骨折断端,而示、中、环三指用力向背侧托提下陷的骨折另一端。若骨折端出现背向移位时则须根据受伤机制采用回旋手法。如患肢远侧段受扭转暴力导致的骨折,则将骨折远端以近端为轴心进行回旋;若手掌撑地传达暴力导致骨折,近折端发生旋转导致背向移位者,则将骨折近折端以远端为轴心进行回旋。术者两手分别握住骨折远近两端,一手固定近端或远端,另一手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在两骨端互相紧贴的情况下逆向回旋,纠正背向移位使断端相互吻合。如骨折端平整,无明显凹凸现象,则说明骨折已复位,复位成功后,于骨折处放分骨垫,在c型臂机透视下确定复位情况满意后,用常规四夹板包扎固定,同时予以旋中板将前臂固定于中立位。
, 百拇医药
    1.3疗效标准。

    治愈:骨折解剖对位或接近解剖复位,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已愈合,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骨折对位1/3以上,对线满意,前臂旋转受限在45。以内。未愈:伤肢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功能障碍明显。

    1.4治疗结果。本组39例中,无未愈病例。均保持整复后效果达到有效固定。3~6周即能达到尺桡骨折的稳定愈合,随诊6个月患肢外观无畸形及前臂旋转,腕关节功能正常。

    2 讨论

    中医骨伤科历来重视整骨方法,认为它是骨伤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对于有移位的新鲜骨折,必须要在弄清骨折移位机制的基础上,根据骨折复位的需要决定复位方法。骨折移位机制认识得越清楚,由之而决定的复位方法就越合理、越轻柔、越巧妙。整复骨折移位的手法有:拔伸、旋转、端提、挤按、纵压、折顶、分骨,这7种手法合称整骨的基本手法。
, 百拇医药
    小儿前臂双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一般摔倒时手着地,暴力首先传达到桡骨,手掌着地身体向肱骨和尺骨侧旋转,造成尺骨骨折。起止于尺挠骨有肱二头肌、旋前圆肌、旋后肌、旋前方肌、骨间膜由于尺桡骨骨折,这些肌肉、骨膜平衡受影响,在手法复位及固定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整复小儿前臂双骨折时首先要在牵引下由术者分骨,恢复和保持骨间膜的间距,在此前提下复位。造成骨折移位的力有外力、肌肉牵拉力和肢体重力。损伤过程的结束,外力的作用也就消失了。但肌肉牵拉力和肢体重力仍然在起作用,必须克服这两种力的有害影响,并尽量争取把这种有害的消极因素转变为促进骨折整复的积极因素。夹板固定、压垫安放、肢体摆放的整骨作用一般来说骨折的近端相对比较稳定,所以整复时应以远端对近端,即所谓“子骨对母骨”。如上1/3骨折按远端旋后位复位并将前臂维持固定在旋后位,中1/骨折远端中立位复位并将前臂维持固定在中立位1/3骨折按远端旋前复位并将前臂固定在旋前位。前臂双骨折复位后固定困难,骨折易再发生移位。骨折移位常多是沿着某一条轨迹形成的,这一轨迹的方向就是造成这几种移位的几个外力的合力方向,应该把整复这几种移位的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移位的骨折端从相反的方向沿着移位的轨迹复位。通过转动的手法,使嵌夹在骨折断端周围的软组织得以松解。治疗骨折应时时注意保护软组织,这是骨折能否顺利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尺桡侧空隙有利于血液循环,减轻前臂肿胀。此固定具有操作简单,易掌握,减少骨折在固定过程中及固定后再移位和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并发症。除此之外,我们还强调患儿及其家长的密切配合,告知其观察伤肢血运情况,注意夹板松紧度等常识,定期复诊。一般整复后3、7、10、14天复查x线片,伤肢疼痛加重要及时复查x线片,如周内发现骨折有移位.可再次复位。小儿前臂双骨折与成人不同,其特点是骨折愈合快,在生长发育中矫形能力强,组织间疏松,伤后肢体肿胀快,易出现张力性水泡,故要求伤后尽早复位。王亦聪认为前臂双骨折桡骨近端的旋后畸形不得大于30°,尺骨不大于10°,尺桡骨成角不大于10°。小儿前臂肌肉不厚,力量不大,这些均有利于骨折端牵开及分骨。只要按上述方法复位、固定、随诊,绝大多数患儿可达满意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前臂双骨折初诊时拍摄X线片要包括肘关节、腕关节,避免漏诊孟氏或盖氏骨折,造成严重后果。对于斜形或严重粉碎性骨折复位后不稳定,尺桡骨成角大于10°,桡骨近端旋转畸形大于30°,尺骨大于10°者,应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法整复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优良的特点,临床疗效肯定。, 百拇医药(郑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