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导引》 > 2008年第12期
编号:11718560
按摩治疗胃脘痛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日 《按摩与导引》 2008年第12期
     关键词 胃脘痛 按摩治疗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其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或心窝部疼痛。故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心痛,心下痛之称。在现代医学中属于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病症的范畴。

    1 病因病理

    胃脘痛发病的原因有病邪犯胃,肝气郁结,脾胃虚寒等几个方面。

    1.1 病邪犯胃,外感寒邪犯胃,或过食生冷而寒积于胃,因而发生胃部疼痛,脾胃虚寒更易于发病,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腻,导致食积不化,内生湿热,则发生热痛,或实痛,虫积痛等。

    1.2 肝气郁结、郁闷气滞不舒,肝气横逆犯胃而致胃脘痛,郁结久而化火,火邪伤阴而使疼痛加重或病程缠绵。

    1.3 脾胃虚寒,劳倦过度,饮食失常,均可损伤脾胃,使中气虚寒而痛。
, 百拇医药
    2 临床表现

    因过食生冷或外感寒邪,常表现为胃部疼痛较为剧烈,有时难以忍受,嗳腐吐酸等。肝气郁结者:胃脘胀满疼痛连接两胁肋部,大便不畅等。脾胃虚弱者,常表现为胃隐隐作痛,泛吐清水,喜暖、手足不温,大便溏泻等症状。

    3 临床资料

    本组共20例患者,性别,男13例,女7例;年龄无明显规律。诊断,分别以胃镜、钡餐造影、透视确诊。

    4 治疗方法

    以按摩手法为主。

    4.1 患者俯卧,以背部膀胱经路线为主,一般从第一胸椎至骶椎先做推揉等手法,使患者感到腰背部有舒适发热感后,重点在腰背部脊柱两侧用肘压法数次,每压一次持续时间最好稍长一些,压力也要稍重一些(以患者能忍受为宜),一般均可止痛,然后作腰骶部搓法,点肝俞,脾俞、胃俞、肾俞等穴。
, 百拇医药
    4.2 患者仰卧位,医者立于患者一侧,双手重叠逆时针揉上腹部和顺时针揉下腹部,操作时要由轻到重,由浅入深,让患者感到腹部有发热感最好,然后点中脘、用拇中二指提揉天枢、点足三里穴,此法可促进胃肠的蠕动,增强其运化功能。感受寒邪的患者,在作上述手法的基础上,重点点天枢穴、关元、气海穴,压放气冲穴,每个穴位时间要最少半分钟,可以起到驱除寒邪之气的作用,有巩固止痛的治疗效果。

    4.3 患者侧卧位,面向医者,医者左手托按于患者右胁肋下,右手向前扳右肩,两手一定要同时用力,这时右上腹部常可听到咕噜声,然后点内劳宫穴。此法有疏肝理气镇静止痛的功能。

    4.4 按摩时间一般每次20-30分钟,疗程每10天为1个疗程,在每1个疗程之间需休息2-3天,更有利于疗效。

    5 疗效观察

    本组20例病例,临床治愈15例,明显好转的4例,无效的1例,总有效率达95%。疗程最短1个疗程,最长5个疗程(10天1个疗程)。
, 百拇医药
    6 治疗体会

    从临床观察穴位按摩有镇静止痛作用,但作用原理还尚不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

    通过腹部按摩可以改善胃的血液循环,从而使胃粘膜病灶的充血,水肿得以减轻和消失,按摩后测定血中白细胞明显增多,从而提高了肌体的免疫机能。

    按摩时通过不同的手法刺激胃部的平滑肌及感受器而使机体作出相应的反应,使胃的蠕动增强,促进了胃的消化和吸收,通过背部手法穴位的刺激,可引起相应的神经节段内脏的一系列变化,可起到明显的镇痛作用和增强胃的蠕动功能。

    按摩可使胃的消化腺分泌功能增强,因胃腺分泌的粘液附着于胃粘膜表面,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有利于胃粘膜的修复,刺激背部的背腧穴和点足三里穴可促进胃酸的分泌,通过胃酸的增强起到杀菌的作用。

    临床上治疗胃脘痛,一定要注意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阑尾炎、心绞痛等一些危重病情的区别,以免耽误患者治疗的时间,造成误诊后带来不必要的医疗事故。, http://www.100md.com(杨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