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导引》 > 2008年第11期
编号:11705176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34例临床报道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按摩与导引》 2008年第11期
     关键词 泄泻.小儿 推拿治疗

    小儿泄泻是临床上的儿科常见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如水样及有不消化乳食等为特征,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本病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季为多见。在小儿推拿中,腹、脐、龟尾、七节骨四穴在临床上常配合应用以治疗小儿腹泻,其程式和套路被人们习惯称为传统小儿推拿止泻四法。本人运用此法为主,配合其他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门诊病例,共3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3岁;病程1周内23例,1周至1个月的9例,超过1个月的2例;每日腹泻次数最多10余次,最少3次,超过每日3-4次的17例,4-5次的15例,6次以上的2例。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②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③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及腹胀等症。

    1.3中医辨证分型

    1.3.1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臭,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

    1.3.2湿热泻: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身有微热,口渴,尿少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1.3.3伤食泻:腹痛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则安,大便量多酸臭,口臭纳呆,或伴有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

    1.3.4脾虚泻:久泻不愈或经常反复发作,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既泻,舌淡苔薄。脉濡。

    2 治疗方法

    2.1治疗原则 以健脾和胃为主要治疗原则,兼顾消食、清热、化湿等。

    2.2基本手法操作

    2.2.1患儿取仰卧位:推左脾经:脾经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200-300次。推左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桡侧缘,至食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线。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200-300次。摩腹,用掌根在患儿腹部作摩法3-5分钟。揉脐,用中指端或掌根揉脐100-200次。按揉左天枢,用拇指或食指端由轻到重按揉左天枢60-100次。

    2.2.2患儿取腹卧位:揉龟尾,龟尾位于尾椎骨端,用拇指或中指端揉龟尾50-100次。推上七节骨,七节骨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作直推50-100次。捏脊,脊柱在大椎至长强成一条直线,用双手拇指和食中二指自下向上操作30-50次,每捏3下再将脊背皮肤提一下。

    2.3辨证加减伤食型加揉左板门,左板门穴位于左手掌大鱼际平面,用指端揉板门50次;运内八卦,内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的圆周,用拇指端运内八卦50次;寒湿型加推三关,三关穴在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100次,揉外劳宫,外劳宫在手掌背中第二三掌骨之间,用拇指端揉外劳宫50次;揉中脘,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当剑突基底与脐连线的中点,用拇指或食指端揉中脘200-300次以温中散寒;湿热型加清左小肠,左小肠穴位于左小指尺侧边缘,至指尖向指根成一直线,用拇指或食指指端从指根向指尖作直推200-300次;清天河水,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池)成一直线,用食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300次;退六腑,六腑穴位于前臂尺侧,阳池到少海成一直线,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300次,以清解湿热;脾虚型加揉中脘穴,用拇指或食指端揉中脘200-300次;揉脾俞,用拇指端揉脾俞穴50次;揉胃俞,用拇指端揉胃俞穴50次,按揉左足三里,用拇指端按揉左足三里50次,以健脾和胃,理气调中。

    小儿皮肤娇嫩,医者操作时双手须用润滑剂。治疗手法轻重及次数依患儿体质、病情而定,以治疗部位微红为度,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2天后,进行下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大便次数日1次,性状均恢复正常;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成形,性状好转;有效:大便次数减少50%,大便水分减少,性状好转;无效:大便次数无减少,性状无改变。

    3.2治疗结果本组34例患儿中,痊愈15例,占44.12%;显效13例,占38.24%;有效5例,占14.7%;无效1例,占2.95%。总有效率为97.05%。

    4 典型病例

    唐某,男,1.5岁。2007年10月15日初诊。腹泻6天,每天4-5次,稀水样,伴有不消化食物,曾在某医院门诊治疗,经服止泻灵糖浆治疗无效。患儿食后即泻,神疲无力,腹胀,肠鸣音亢进,舌苔白,指纹色暗。粪便常规:黄色,稀便。诊为脾虚泄泻。治宜健脾健脾和胃止泻。治疗:推左脾经,推左大肠,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按揉左天枢,捏脊,揉中脘,揉足三里穴,每日1次。按摩后第2天大便次数大减,第3天大便成形,精神好,泄泻痊愈。

    5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由于小儿具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其生长需要脾胃化生更多的水谷精微充盛机体,小儿脾胃的负担相对较重;同时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无论感受外邪或内伤乳食、久病脾虚等原因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常。胃主受纳饮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脾胃升降失职,则受纳运化水谷的功能失常,清浊相干,并走大肠而成泄泻。《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又日:“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愈虚,盖关门不用”。因此,小儿泄泻根本在于脾胃。故在治疗中应以调理脾胃为主,而后根据不同证型随证灵活而治。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腹泻的内因是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神经调节功能较差,胃酸与消化酶分泌较少,酶的活力低等;外因则可由饮食失调或感受寒冷造成,或由肠道内感染致大肠杆菌、病毒,真菌或原虫等造成。在治疗上除了消炎、抗病毒及服止泻剂外,对本病治疗没有特效办法。

    本人认为运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是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手法刺激腹、脐、龟尾、七节骨等有关穴位,改善胃肠功能。中医理论认为:左为阳,右为阴;左主升,右主降,故治疗主要以左侧穴位为主,取其主升之义。推脾经、推大肠、揉天枢、摩腹能调节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吸收功能,而健脾和胃止泻,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补其脾胃,消其积滞,以达止泻目的;揉脐可以改善肠道微循环,促进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协同抑制肠管运动,从而使腹泻症状缓解;揉龟尾、推上七节骨可兴奋支配肛门括约肌的神经,调整肛门括约肌功能,而止泻清热。其中腹、脐两穴在腹部,属阴;龟尾、七节骨两穴在背部,属阳;前后四穴相配,两阴两阳,从选穴上就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诸穴配伍共同达到健运脾胃、消食导滞,清热止泻之功。同时根据不同证型辨证加减,故而可取到良好的疗效。

    6 结语

    采用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泄泻,疗效稳定,时间短,见效快。该疗法无不良反应,又免去了患儿的针药之苦,易被患儿及其家长接受。且经济方便,易学习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http://www.100md.com(张桂芹 刘 胤 潘红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