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11年第7期
编号:12122779
沈惠风教授运用补阳还五汤临证治验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1年第7期
     [摘要]

    本文重点介绍了沈惠风教授仔细审析病机,对临床表现各有不同的中风后遗症、盗汗、脂肪肝三证,紧紧抓住气血不足,血行无力,以致出现血脉痹阻不通的共性病机,投以益气活血通络之补阳还五汤,异病同治,药中病机,收效明显。

    [关键词] 临床经验;沈惠风;补阳还五汤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16-02

    沈惠风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仁济临床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并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他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尤其在补阳还五汤运用中有独到之处。

    补阳还五汤为晚清·王清任的名方,《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谓“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王氏注重气血,气血之中尤其重气,气为人体生命之源,凡目视、耳听、头转、身摇、掌握、足步均受其支配。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以补元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当归为臣药,长于养血,兼能活血;再配以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之品,并加入长于通行经络的地龙,诸药合用,气旺而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为治疗半身不遂之要方。近代医家应用此方治疗气虚血瘀诸证,屡屡收到奇效。笔者有幸跟随沈教授临证,现将沈教授运用补阳还五汤的经验举要于下。

    1、中风后遗症

    例:陈某,女性,63岁。2009年2月27日初诊。2008年12月曾因脑梗塞住院治疗,现遗留右侧肢体麻木、浮肿、活动不利,行走困难,腰酸乏力,懒言健忘,舌质偏红,舌下络脉瘀滞,苔薄白腻而微干,脉小弦滑,辨属元气亏虚,风痰阻络,血脉痹阻;当治以益气活血、祛痰通络;佐以补肾滋阴清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0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