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8年第1期
编号:13316448
温针结合运动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8年第1期
     【摘 要】 目的:观察温针结合运动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运动康复治疗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治疗)、实验组(温针治疗)各40例。对比两组治疗4周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肿胀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肿胀评分均有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为8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结合运动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在肿胀评分改善方面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關键词】 温针灸;运动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45.31+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2-0092-02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肩部、手部以及肢体运动障碍,发病率高达5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1]。有研究指出,运动康复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可以提高疗效[1]。基于此,笔者选取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对比电针、温针针灸结合运动康复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现报告如下。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32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60.50±2.30)岁;病程35~110 d,平均病程(85.50±20.50)d;肩手综合征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23例、12例、5例。实验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0.60±2.60)岁;病程43~112 d,平均病程(84.30±21.20)d;肩手综合征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22例、12例、6例。两组间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康复训练方法,包括上肢主动、被动训练。上肢主动训练。指导患者手部抓握主动活动,双手掌心相对且十指交叉、上举过头运动。上肢被动训练。仰卧位进行肩、肘、腕、指关节被动活动。主、被动活动训练需合理控制时间,每次以45 min为宜。

    对照组在运动康复治疗基础上分别进行外关、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电针治疗。穴位针刺得气后,电针仪连接各穴位针柄,疏密波频率20 Hz,以上肢肌肉微颤以及患者耐受表现作为强度标准,以30 min为宜。

    实验组在运动康复治疗基础上分别进行外关、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温针治疗。穴位针刺得气后,点燃艾条插于穴位针尾部,为了避免患者烫伤需要在穴位皮肤表面覆隔热纸,2节艾条/次。

    两组均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肿胀评分、治疗效果差异。

    1.4 评价标准

    1.4.1 运动功能评分[2] 参考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恢复效果越佳。

    1.4.2 肿胀评分[3] 参考《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肿胀情况越明显。

    1.4.3 疗效评价[4] 治愈:患者关节疼痛、水肿消失且关节活动正常;显效:患者关节疼痛、水肿、关节活动情况均明显改善;有效:患者关节疼痛、水肿、关节活动情况有所改善;无效:以上指标效果治疗后均未实现。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软件SPSS18.0对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肿胀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肿胀评分均有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为8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肩手综合征一般在脑卒中后2个月出现,西医认为此并发症是脑卒中后脑组织缺血、缺氧,诱发的肢体活动障碍[5]。中医认为此病是气滞血瘀、阻滞经脉导致的经脉不通。当前,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主要通过针灸以及物理康复治疗为主。康复运动是通过主、被动运动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活动,针灸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效果。电针疗法借助电针治疗仪输出电流,通过作用于人体穴位的基础上实现治疗效果。温针疗法结合针法、灸法,可起到双重作用。另外,毫针尾部艾绒燃烧时,热量可通过热效应实现穴位温经活血以及化瘀止痛的效果。

    综上所述,温针结合运动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在肿胀评分改善方面其效果更为突出,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刘文英.多种针刺取穴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2):6385-6386.

    [2]贺亚楠,万霞,周兰姝,等.针灸疗法在中风患者康复中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71-74.

    [3]高翱.不同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7,34(2):86-89.

    [4]蔺姗.比较电针、温针两种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养生保健指南,2017(21):25.

    [5]范春艳,耿韫.早期肢体锻炼对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2):51-52., 百拇医药(温悦华 张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