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6年第2期
编号:12756800
微小甲状腺癌CT影像特点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第2期
     【摘 要】 目的:分析MCT CT影像特点。方法:选取50例MCT患者,采用CT检查诊断,分析其CT影像特点。结果:CT显示36枚瘤体呈不规则形;9枚瘤体均合并甲状腺炎症,经CT平扫无法显示瘤体形态;CT见41例患者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后发生均匀强化;34例患者甲状腺边缘呈中断征,7例患者边缘呈连续状态。18例患者瘤体钙化,其中14例患者瘤体呈细颗粒状钙化,4例患者瘤体呈粗颗粒和斑块钙化。15例患者瘤体内部钙化,3例患者瘤体周围钙化。淋巴结转移多分布在Ⅳ区、Ⅵ区,无脏器浸润和远处转移。结论:CT检查对MCT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掌握MCT的CT影像特点,利于及时发现微小甲状腺癌,但甲状腺炎会影响MCT的诊断,需高度重视。

    【关键词】 CT;微小甲状腺癌;影像特点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60-01

    微小甲状腺癌(microcarcinoma of throid,MCT) 是直径<1.0cm甲状腺癌结节,在甲状腺癌发生率高达35%,临床发病隐匿,仅通过临床体征难以诊断。CT是诊断甲状腺癌的有效方法,但对MCT的影像诊断尚无特异性标准。现笔者以50例患者为例,分析了MCT的CT影像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MCT患者为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为MCT;男3例,女47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2±6.9)岁;患者触及颈部肿块,颈部疼痛入院;肝肾功能正常,无其他恶性疾病。

    1.2 诊断方法 MCT患者均采取CT检查诊断,采用美国GE公司64层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后仰,于口咽部开始扫描至锁骨上缘,扫描螺距1.00,层厚5mm,层距5mm。对比剂用碘普胺,增强扫描时,于肘部经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对比剂后扫描。

    1.3 淋巴结诊断分区[1] I区:淋巴结位于颌下和颏下;Ⅱ区:颅底致舌骨颈静脉周围淋巴结;Ⅲ区:舌骨至环状软骨颈静脉周围淋巴结;Ⅳ区:环状软骨至锁骨上窝静脉周围淋巴结;V区:颈后三角区淋巴结;Ⅵ区:气管食管沟及甲状腺周围,即中央区淋巴结;Ⅶ区:上纵膈淋巴结。

    2 结果

    2.1 MCT经CT检查诊断具体影像表现 50例MCT患者经CT检查诊断,均为单发,左侧24例,右侧25例,峡部1例。瘤体直径5~10mm,平均直径(0.6±0.1)mm;36枚瘤体呈不规则形,5枚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9枚瘤体均合并甲状腺炎症,经CT平扫无法显示瘤体形态。41例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后发生均匀强化;34例甲状腺边缘呈中断征,7例边缘呈连续状态。50例患者中,18例瘤体钙化,其中14例瘤体呈细颗粒状钙化,4例瘤体呈粗颗粒和斑块钙化。15例瘤体内部钙化,3例瘤体周围钙化。

    2.2 淋巴结转移 5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16例发生单侧淋巴结转移,14例淋巴结转移在Ⅳ区、Ⅵ区,无脏器浸润和远处转移。

    3 讨论

    甲状腺癌CT检查诊断时,多为直径>1.0cm的甲状腺癌,但对于MCT的诊断,尚无特异性报道。为了提高MCT诊断效果,确保及时实施治疗,应掌握CT诊断MCT影像特点。

    CT检查诊断MCT时,CT平扫MCT瘤体边界是否清晰,是由瘤体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密度差异而决定,通常正常甲状腺组织存在较高含碘量,CT平扫为高密度,MCT患者甲状腺功能破坏,CT平扫为低密度[2]。CT增强扫描时,瘤体与甲状腺交界区具有丰富供血,增强扫描后瘤体边缘较为模糊,低密度区缩小;而血供较差时,胶原纤维增生形成假包膜,增强扫描后瘤体边缘清晰,低密度区与平扫相似。此次研究中,CT显示36枚瘤体呈不规则形,9枚瘤体均合并甲状腺炎症,经CT平扫无法显示瘤体形态。CT见41例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后发生均匀强化。通常肿瘤浸润生长,各部位生长速度及瘤周成分对瘤体生长显示的不同,瘤体形态为不规则;瘤体生长慢,或存在纤维组织增生等,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而合并甲状腺炎后,会掩盖瘤体真实轮廓,增强扫描会导致瘤周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晰。

    正常高密度甲状腺轮廓局部缺损时,低密度瘤体会取代其缺损部位,表现为甲状腺边缘中断征。此次研究中,41例经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后发生均匀强化;34例甲状腺边缘呈中断征,7例边缘呈连续状态,而7例边缘连续患者均合并甲状腺炎。

    钙化是甲状腺癌主要特征性变化,以细颗粒状钙化为主。此次研究显示,18例患者瘤体钙化,其中14例患者瘤体呈细颗粒状钙化,4例患者瘤体呈粗颗粒和斑块钙化。15例患者瘤体内部钙化,3例患者瘤体周围钙化。

    淋巴结转移是恶性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尤其是细颗粒状钙化、不均匀强化淋巴结,是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表现。在此次研究中,16例发生单侧淋巴结转移,14例淋巴结转移在Ⅳ区、Ⅵ区,无脏器浸润和远处转移。

    总之,CT检查对MCT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应掌握MCT的CT影像特点,提高CT确诊率,但甲状腺炎会影响MCT的诊断,需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瞿佳丽,朱妙平,韩志江.各种CT征象联合应用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中的价值[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5,24(2):151-155.

    [2]张淼源,李少虎,曾林辉,等.彩色高频超声在微小甲状腺癌显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4,35(23):5149-5150.

    (收稿日期:2015.11.12), 百拇医药(樊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