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0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030296
艾灸三阴交穴对产程产式的影响6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日 杨晓溪 崔建美 金子环 马树祥 赵舒 董丽宏
第1页

    参见附件(1603KB,2页)。

     【摘要】目的:探讨艾灸三阴交穴法对产妇产程产式的影响。方法:将6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非穴组和对照组3组,观察组对三阴交穴进行艾灸,非穴组选孔最穴上2寸向桡侧旁开1寸处艾灸,对照组不做艾灸干预,分别对各产程时间、生产方式进行比较。结果:与其余两组比较,观察组能明显缩短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P<0.01)。对产式影响不大(P>0.05)。结论:艾灸三阴交穴分娩法疗效确切、便于操作,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艾灸;三阴交;产程;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57-2

    为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可行的分娩方法,降低母婴分娩并发症的发生率,我院依据近年来在针灸催产引产方面的治疗经验,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采用艾灸三阴交穴的方法,对60例正常分娩产妇进行单盲、随机对照观察。并通过对产程时间、产式等指标的标记比较,来探讨此法对分娩过程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入组病例为2009年06月-2010年4月期间住院分娩的初产妇(简称,产妇);其中自愿接受三阴交穴艾灸的20例病例为观察组,自愿接受非穴点艾灸的20例病例为非穴组,另择同期条件相似而未行艾灸处理的20例病例作为对照组。三组产妇骨盆无明显异常,无严重并发症,无胎膜早破,无阴道流血,均为单胎头位。观察组产妇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5±3岁,孕周38-3-42-1周,平均孕周39+3±1+3周,胎儿质量为3008-3675克,平均质量3318±171克。非穴组产妇年龄20-32岁,平均年龄25±4岁,孕周37+2-42-2周,平均孕周40+0±1+1周,胎儿质量为3008-3677克,平均质量3268±196克。对照组产妇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25±4岁,孕周37+1-41+3周,平均孕周40+1±1+1周,胎儿质量为3014-3642克,平均质量3342±185克。三组产妇年龄、孕周、胎儿大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灸具采用DAJ-23型“多功能艾灸仪”(齐齐哈尔市祥和中医器材有限责任公司)。

    1.2.2艾灸前准备产妇仰卧位,以舒适自然为佳,75%乙醇棉球擦拭三阴交穴(或非穴点)局部周围。

    1.2.3取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12346-90)标准取穴。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非穴点”选取孔最穴上2寸向桡侧旁开1寸(皆为同身寸)处。

    1.2.4操作当产妇宫口直径开大至2-3厘米时开始相关操作,将两个灸头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穴点处,打开多功能艾灸仪并调节至产妇感觉温热而无烫感,保持30分钟后停止艾灸。对照组不做任何艾灸处理。

    1.3观察指标

    1.3.1观察并记录三组产妇1、2、3产程和总产程时间。

    1.3.2观察并记录三组产妇顺产、阴道助产和剖宫产人数。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多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满足方差齐性的多组组间比较用S-N-K检验,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多组间比较用近似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双向无序R×C表资料的Fisher精确检验。确定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产妇各产程时间的比较(见表1)

    2.1.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第1、3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明显缩短,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第2产程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1.2观察组与非穴组比较各产程时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1.3非穴组与对照组比较第1、3产程和总产程的时间值略低,但二组所有产程时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分娩方式比较(见表2)

    表2 三组分娩方式比较

    组别顺产阴道助产剖宫产合计

    例数 %例数%例数%

    观察组17 85 21015 20

    非穴组15 75 2103 15 20

    对照组14 70 3153 15 20

    合计 467760

    注:X2=1.939,P>0.05

    三组之间比较,三者在分娩方式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产妇在自然分娩过程中,都会面对产痛,经历产程以及其他不可预知的个体因素。特别是初产妇,多因缺乏分娩经验、过度紧张、恐惧、不耐痛苦等,致使产程过长,增大了剖宫产、产后大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为确保分娩顺利进行,目前药物干预产程,西医主要选用麻醉性镇痛药、麻醉药或神经阻滞剂等进行分娩镇痛[1],但多有一定副作用[2]。本实验采用一种更为接近自然分娩的方法,即艾灸三阴交穴法来促进生产,通过对产程、产式的观察比较,来进一步探析该法的疗效和作用。

    三阴交穴,历来被作为催产、下胎之要穴。如,孙思邈《千金翼方》:“产难,月水不禁,横生胎动,皆针三阴交。”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产难月水不禁,横生胎动,针三阴交。”杨继洲《针灸大成》:“妇人产难,不能分娩。三阴交穴,合谷二穴,独阴二穴(即至阴穴灸)……三阴交为肾、肝、脾三脉之交会,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现代医学也证实[3],本穴位于L4及其分布范围内,针之可通过T5-L4节前纤维形成的盆丛神经改变子宫生理功能。此外,亦有大量文献报道刺激该穴位具有镇痛、缩短产程等作用[4,5,6],是故选择此穴进行治疗,并结合温和灸法,宣理气血,激发经气,通络助产。

    实验结果表明(参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艾灸三阴交穴法可以明显缩短产程时间(P<0.01)。由于第一产程在总产程中所占时间较长,故其对分娩过程的影响也主要与能明显缩短第一产程时间有关(P<0.01),而对第二产程基本没有作用(P>0.05)。与非穴组比较,艾灸三阴交穴法各期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点也进一步验证了三阴交穴之引产功效。

    非穴组与对照组比较,对产程基本没有影响,其中第1、3产程和总产程的时间值略低(P>0.05),可能与艾叶温和灸法有一定联系。

    由实验结果知(参见表2),本法对产式没有明显影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0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