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288059
97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谢艳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临床原因,为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提供较为可靠的临床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97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产妇的临床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头位异常因素约占80.41%(78/97);产道异常产妇约为11.34%(11/97);宫缩乏力产妇约为5.15%(5/97);巨大儿因素约占3.09%(3/97)。78例头位异常梗阻性难产产妇中,41例为持久性枕横位,约为52.56%;32例为持久性枕后位,约为41.03%;持久性枕横位产妇剖宫产率约为48.78%(20/41);持久性枕后位产妇剖宫产率约为84.38%(27/32),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持久性枕横、后位为导致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原因。严密监测产程及胎头降低可以及时对头位梗阻性难产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关键词】 头位;梗阻性难产;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4.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74-02

    近些年以来,临床剖宫产发生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自然分娩率有所下降,但在实际的临床分娩过程当中,头位梗阻性难产依然相对较为多见[1]。我科室于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对9 7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产妇的临床相关资料予以了回顾性的分析总结,以此探讨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临床原因,为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提供较为可靠的临床参考依据。现将临床具体研究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97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产妇,年龄为21~34岁,平均年龄为28.3岁;孕周为38~42周;71例为初产,26例为经产;68例为自然分娩,约为70.10 %,29例为剖宫产,约为29.90%。

    1.2方法

    根据临床产程曲线图[2~3]划头位梗阻性难产为如下几方面:

    ①宫扩停滞:

    活跃期的特定时间内子宫口扩张存在较大阻力,持续时间大于2小时,对症处理2小时效果不明显。

    ②胎头降低停滞:

    胎头降低停滞在特定部位,持续时间大于2小时,对症处理2小时效果不明显。

    ③第二产程延迟:

    子宫口完全扩张2小时胎儿仍无分娩。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8.1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97例产妇头位梗阻性难产相关因素与分娩方式分析情况见表1。

    表197例产妇头位梗阻性难产相关因素与分娩方式分析情况例(%)

    通过表1可以得出,97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产妇当中,有78例产妇难产原因为头位异常,约为80.41%;11例产妇难产原因为产道异常,约为11.34%;5例产妇难产原因为宫缩乏力,约为5.15%;3例产妇难产原因为巨大儿,约为3.09%。

    2.278例头位异常梗阻性难产产妇头位异常情况与分娩方式比较分析

    78例头位异常梗阻性难产产妇当中,41例产妇为持久性枕横位,约为52.56%;32例产妇为持久性枕后位,约为41.03%;5例产妇为其他体位,约为6.41%。41例持久性枕横位产妇中,有25例采取剖宫产,约为60.98%;32例持久性枕后位产妇中,有27例采取剖宫产,约为84.38%。持久性枕后位产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持久性枕横位产妇,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临床当中,头位梗阻性难产仍有着相对比较高的发生率[4~5]。随着临床剖宫产手术较为广泛的开展,诸多产妇采取剖宫产方式进行分娩。自然分娩产妇在发生入盆阻力较大、产程相对较长时通常放弃自然分娩,采取剖宫产手术,因此导致了较多的产科医护人员对于产妇难产特别是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了解不够深入,同时也是目前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临床研究资料较为有限的主要因素。

    临床中,头位梗阻性难产多为头先露难产,通常是由于多个临床分娩因素共同导致的。在产妇分娩的过程当中,因头盆缺乏对称性而扩大了阻力,从而进一步造成产妇分娩时产力的降低,最终导致难产的发生。在实际的临床分娩过程当中,头位梗阻性难产主要引发因素为头位异常、产道异常、宫缩乏力、巨大儿等,因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胎儿头部和产妇骨盆不协调或者存在机械因素性梗阻,造成胎头不能够正常转位,产程的增加能够进一步造成子宫颈出现水肿等相应的表现,除此之外,还能够导致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增大胎儿经骨盆分娩的阻力,最终导致梗阻性难产的发生。

    在本文所研究的临床资料当中,97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产妇中有78例难产原因为头位异常,约为80.41%;11例难产原因为产道异常,约为11.34%; 5例难产原因为宫缩乏力,约为5.15%;3例难产原因为巨大儿,约为3.09%,三方面因素约为头位梗阻性难产的19.59%,由此可以看出,头位异常为产妇出现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相关因素。

    头位异常梗阻性难产产妇中,持久性枕横位约为52.56%(41/78);持久性枕后位约为41.03%(32/78);持久性枕横位产妇剖宫产率约为48.78%(20/41);持久性枕后位产妇剖宫产率约为84.38%(27/32),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由此可以看出,持久性枕横、后位为导致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原因。导致持久性枕横、后位的临床相关因素主要为骨产道异常、胎儿头部俯屈欠佳,从而进一步延长了胎头经产道的径线,不利于胎头转位,最终导致难产。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97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产妇的临床相关资料得出,头位异常为产妇出现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相关因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2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