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6年第12期
编号:12876317
发作性心前区疼痛史12年,加重1周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26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12期
     病历摘要

    临床资料患者,男,67岁。发作性心前区疼痛史12年,近6年血压增高,波动于130~180/90~120 mmHg之间,3年前曾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住院治疗,因近1周心前区疼痛加重而来就诊。本图为当时就诊时的记录。

    临床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绞痛。

    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梗死周围阻滞;③室性期前收缩(偶发);④左心室肥厚及劳损。解析与讨论

    本例Ⅱ、Ⅲ、aVF导联均出现异常Q波。结合病史,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是无疑的。图示于Ⅱ、aVR导联可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时间>0.12 s,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其前无P波,有完全性代偿间歇,符合室性期前收缩的诊断。RV5高耸,SV1深大,RV5+SV1,达5.2 mV,V5导联有ST-T改变,符合左心室肥厚及劳损诊断。多个导联有ST段轻度压低及T波倒置(呈冠状T型),结合病史说明有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另外,关于梗死周围阻滞的解释,它也属于梗死阻滞,是指激动通过围绕梗死区的组织时所发生的传导延迟。正如本图中Ⅱ、aVF导联中病理性坏死O波后R波粗钝且有切迹或挫折。有作者认为,心肌梗死的QRS波时间增宽是由于梗死侵犯了心内膜心肌层所造成的一种局部阻滞。有的学者经过深入的临床与病理的研究,正式提出把梗死周围阻滞作为心肌梗死后的第4个向量改变。也有作者提出用“左束支前支阻滞”及“左束支后支阻滞”来代替梗死周围阻滞。现已明确梗死周围阻滞可分为“局限性梗死周围阻滞”和“分支梗死周围阻滞”2种类型。, 百拇医药(庞加声)